正文 第38章 談判中的溝通技巧(2)(2 / 3)

如果克羅克沒有寬大的心胸、良好的素養,他可以有許多憤怒的機會和報複的理由,那麼克羅克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在他被承包商“戲弄”的時候,他可以憤怒,可以報複,但他沒有;當他的信用卡被盜的時候,他也可以憤怒,但他沒有;當他唯一的午餐被碰掉的時候,他可以憤怒,甚至進行一些過激的行為,但他沒有。他的心胸和修養終於換來了回報,通過談判,他獲得了成功的機會。

有涵養則要有寬大的心胸、良好的修養,它為雙贏談判的協商打開了一道大門。它會給談判提供一個和諧、友善的談判氣氛,為雙方進行觀點表述搭建一個穩固的平台。所謂寬大的心胸、良好的修養是指談判人員不為別人的粗魯表現而惱羞成怒,不為個人的得失而轉怒於人,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麵帶微笑,不為所動。它包括在逆境中有堅強的意誌和堅定的信念,有抗爭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在順境中則不驕不躁,不目中無人,保持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態和拚搏的精神;對他人不吹毛求疵,挑三揀四,能客觀容納他人的缺點和錯誤;當有人說出侮辱性的言辭,也不會采取以牙還牙的報複行為,而是和顏悅色,用智慧來應對。

我們知道,能被稱得上偉人的或者能被他人所尊重的人,總有讓人折服的心胸和讓人津津樂道的品質。在談判中也是如此,一個有涵養的人,對方首先會在心理上對其產生信賴,他的言語也能更容易地被對方所接受。在談判出現矛盾、衝突時,有心胸寬大,良好修養的人存在,矛盾衝突就不容易激化,並會朝著解決矛盾衝突的方向發展。

誠意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沒有誠信的協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商,因為它不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沒有誠信的談判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而擁有較高的可信度可以使對方很容易就接受並做出相應的承諾。傅雷也說過:“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

誠意是雙方進行協商的前提,也是雙贏談判實現的關鍵,是保證實現雙方目標的必要條件。在談判之前,誠信能促使人們為談判做細致、周密的準備工作,使談判者對談判桌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意料不到的情況應變自如;誠信還能加強談判雙方的心理溝通,保證談判氣氛的穩定融洽。隻有在雙方都有誠信的前提下,雙方才不會因一些細枝末節的事互不相讓。亨利·基辛格認為:在外行人眼裏,外交家是狡詐的。而明智的外交家懂得,他決不能愚弄對手。

在談判過程中,坦誠地表白自己,告訴對方自己的動機和某些假設,在冒險的同時也贏得了對方的同情。更多的時候,談判者並不僅僅是在討論問題或簽訂合同,實際上,他們往往還會利用這個機會去了解對方的品格和能力。而這其中,誠信便成為重要的因素。對於國際間的政治和商業談判來說,誠信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談判雙方顯得非常有誠意,即使談判雙方為了各自利益而使談判出現僵局,那也隻是暫時的。

俄國作家班台萊耶夫寫過一本《諾言》的小說,主要內容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在公園裏同幾個比他大的孩子玩打仗的遊戲,一個大孩子對他說:“你是中士,我是元帥,這裏是我們的火藥庫。你做哨兵,站在這兒,等我來叫你換班。”小孩點頭遵命,一直堅守著崗位。天黑了,公園要關門了。“元帥”還不來,“中士”又餓又怕,隻是因為諾言在先,他不肯離開火藥庫。幸虧有人從路上找來一位紅軍少校。少校對孩子說:“中士同誌,我命令你離開崗位”。孩子這才高興地說:“是,少校同誌,我遵命離開崗位。”

一個孩子尚且知道信守自己的承諾,更何況正式而又嚴肅的談判人員?為了確保某事的如期完成,處事雙方往往可以經過商討達成協議,或立軍令狀、訂契約,或者簽約。一旦一方違約,則將依約承擔責任,並受到處罰。但人們在共事時,更多的情況是憑信用,憑對對方人格的信任,相托要事。所謂“可信任”、“可信賴”、“信得過”正是對講信用的人的高度讚揚。

值得注意的是,談判是一場競爭,要進行競爭自然離不開競爭的戰略和戰術。為此需要綜合利用各種談判策略,但是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在談判中如果給了對方信任,對方也回報了信賴,那麼有了這種相互信賴的基礎,協商就容易進行,這就為談判的成功以及雙贏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聆聽

協商並不隻是簡單地談和聽,為了使協商順利進行,談判雙方必須注意相互傳達的信息。談判中有一半是你要提出的論點必須簡單、合乎邏輯、思考周詳;另一半的溝通則是把這個信息傳達給你的對手。要達到這個目的,你必須聆聽。隻有聆聽,你才能學著去了解對方,決定如何做最有效的溝通。

聆聽也從另一側麵反映了聆聽者對說話人的尊重及關心。某著名醫學院一位極為有名的醫學教授建議他的學生: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最好坐在他們的床頭認真聽他們說話,傾聽之餘,還可以拍拍他們。如果是站著,或是坐在床尾的話,病人會覺得醫生不關心他,好像隨時要離開的樣子,不願意花點時間聽他說話。再如中央電視台某著名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時候,都是隻坐在椅子的前端,上身前傾,用這種肢體語言來與人交談,容易增加雙方的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