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說三國領導力1(1 / 2)

第一章

Chapter 1

領導是團隊管理的核心

第一節 全盤思考,領導要有大局觀

子說:“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一個角落不能代表全體。所以領導者要為自己樹立整體觀,不能強調某一種導向,以免走入一隅。領導者若想在內心形成這種管理整體的概念,就應該以理念導向來統合各種導向。理念導向,就是以管理大道來引領管理,它們是全麵的、整合的,是不可分割的。

三國分分合合:把握大局才能正確決策

《三國演義》第一回,劈頭便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為。分久了,人心想著要合,天下就統一了;合久了,產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協調,人心急著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來是自然的趨勢,我們稱之為天意;但實際上是人為的,取決於人心。戰國末期七國紛爭,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盼望早日統一,所以並入於秦。秦朝滅亡引起楚漢紛爭,又造成西漢的統一。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三國鼎立,卻暗示著最後也會統一。

最重要的是:合的時候要避免分的因素,而分的時候,應該製造合的氣氛。合久必分,表示合的時候,已經種下很多分的因素,日積月累,終於爆發為分的局麵。分久必合,同樣表示分的時候,必須產生很多合的緣由,才會在時機成熟時統合在一起。而這種種,都在於人為。所以人心的變化才是至關重要的。《三國演義》開始於公元184年,當時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各地爆發的黃巾起義,打擊了東漢王朝,這才產生後來很多曲折的故事。

我們從中國的曆史來看,百姓渴望統一遠大於分裂。這和西方曆史的分大於合呈現出不一樣的心態,也影響了東西不同文化對事物的不同理解。

在古老中國,農民發展出一套農業灌溉係統。大家必須和睦相處,以便共同用心,並且確保沒有人動歪腦筋搞鬼。西方文化則根植於希臘,希臘人有較多的自由經營農地、種植葡萄和橄欖,就像個別商人那樣,可以獨自完成任務。因此,凡事以個人為主,隨時保持競爭的心態。東方人多,社會互動比較複雜,必須更加注意別人的反應。西方人少,社會互動相對單純,所以個體性強。甚至於日常生活、觀念和態度也不一樣。譬如吃飯,中國人是把所有的菜肴放在桌上,多個人坐在一起,各取所需。西方人則每人一份,就算坐在同一桌,也是各吃各的,互不幹擾。分合之間的選擇,東西方顯然有差異。

但是,分了以後要合,往往會訴諸武力。換句話說,打到統一為止。而合了之後要分,好像也是非打不可。打來打去,倒黴的是老百姓,老百姓跟著打,卻不知道為什麼打。三國時代,由於王室不振,中央弱得控製不了地方勢力。如果以西方的觀點,這種情況下,幹脆各自獨立也就算了。但是在中國人看來,獨立就是叛亂,非加以剿滅不可。誰出麵剿滅叛亂誰就是保護皇室朝廷,正氣凜然。在這種情況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特別高漲。中華民族得以凝聚、同化、生存、發展,其實有賴於這種合的精神力量。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明白,合才是常,而分則是變。全球化表示人類即將趨於統合,國際化代表世界將會有某種程度的統一。從時勢的演化來推論,現在正是合的時期。因為科技發展,毀滅性的武器太過厲害,人類已經沒有了戰爭的本錢,鑒於此,人心思合,朝統一的方向而努力!

領導力箴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有言:“道可道,非常道。”中國式的領導經營理念綜合起來就是一個“道”字。道是對應著時在變的,而且有“常道”,就有“非常道”,我們所看到的往往都是“非常道”。“常道”在人腦海裏,是看不見的。如果一個領導連“常道”都沒有,也看不清時局的變化,就和基層員工一樣,整天坐在那裏,那就叫隨著潮流起起伏伏,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事實上,一個領導趕不上時代的潮流,摸不清時局的脈搏,是不能前進的。如果一個領導者隻會隨波逐流,那他早晚也會被這個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