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從還珠樓主、金庸以及黃易等三人作品中,選擇出《蜀山劍俠傳》、《倚天屠龍記》及《大唐雙龍傳》三部作品,各抽取820210字、41764字、42931字,以對白為核心進行逐句分析,再逐步向外擴展解析後,結果發現:在這些作品中,人物對白情緒描述比例逐步增加,語言表情的描述明顯豐富,人物動作與對話的連接愈趨細密與豐富,而在敘事風格上則更趨近影視語言的結構。
影視是著重畫麵與聲音表現的,它不僅要有吸引人的內容,同時要兼顧受眾所看到的聽到的“視聽感受”。隨著影視語言的成熟,畫麵的剪接概念、蒙太奇當中的平行敘事結構等被大量運用。對《蜀山劍俠傳》、《倚天屠龍記》與《大唐雙龍傳》的分析,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隨著傳媒產業中的主導類別的改變,在不同階段的作品中,與影視表現的結構形式也更趨接近。
不僅如此,連環漫畫表現形式演變,也能說明現代媒介產業條件下的大眾審美心理的這種技術化變遷。通過對台灣的流行漫畫的分析,研究人員列出了連環漫畫表現形式的對比及大眾審美心理變化的直觀表。
通過上述各表我們可以看到,大眾的審美不僅已經從60年代前的文字思考式的閱讀與“平鋪直敘”式的表現形式演變至大眾能主動地組合詮釋畫麵,能直接看到一個真實立體的動態畫麵的審美要求;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的審美思考,已經從線性的、邏輯式的思考模式,從內容中體會感受的理性思維,轉化為跳躍式的思考模式,以及更簡單明快,強烈多變,能從視覺直接感受的感官衝擊。
第二節研究的方法
本書的研究是一種美學背景下的傳播學研究,或傳播學基礎上的審美心理考察。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將避免依經據典的推斷和概念層麵的思辨式研究,而著眼對具有統計意義的文本的抽取,嚐試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內容分析和符號分析為主要方法,為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創造條件。
一、樣本的選取
為了盡量避免在選取樣本時的主觀幹擾,不使我們研究的樣本成為隨意樣本或立意樣本,我們采取了固定時間段和流行榜單的辦法,抽取一定時段內的流行書刊、熱播電視劇、電視廣告、武俠漫畫、網絡遊戲作為樣本。除了因第三方數據的缺乏,武俠漫畫部分的樣本主要采取台灣數據製定榜單、電視廣告以中國大陸兩個權威的廣告獎為依據製定榜單外,我們都按照第三方數據來製定榜單,如在暢銷書數據方麵主要依據《中國圖書商報》、《中國圖書評論》提供的數據,在電視收視方麵依據央視—索福瑞調查公司的數據。
由於文摘類期刊《讀者》的特殊重要性,我們對《讀者》采取了曆史追蹤式個案研究,由研究者對《讀者》創刊以來到現在的所有刊物進行抽樣統計和內容分析。
在當代中國的大眾傳播史上,《讀者》創始於上世紀改革開放的80年代的《讀者文摘》。在眾多的大眾刊物中,無論政治風雲波詭雲譎,社會風劇烈變幻,它始終以關注大眾的內心生活,渲染情愛、溫馨而受到廣大讀者好評,銷量一增再增,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我們希望借助這中國人心靈的讀本來解讀中國心靈。
選取《讀者》作為個案研究樣本,主要基於如下兩個理由:
首先,在我國期刊中,它的發行量最大。期刊發行量和大眾符號需求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發行量高,說明它對人們的符號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高,與大眾的心理需求結構的吻合程度高。
其次,其受眾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差異大,受眾麵非常廣。1998年5月,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等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成都等12個城市居民期刊閱讀率進行了隨機抽樣,報告顯示,《讀者》每百人中的讀者數量達到了12人,遠遠高於緊隨其後的《知音》(44人)、《青年文摘》(43人)、《家庭》(36人)。(張伯海主編:《中國期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頁。)這種受眾分布的廣泛性,使我們有可能圍繞確定的主題,從讀者那裏得到多元性的回應,從而更充分地認識大眾期刊。
個案追蹤的好處,是使中國當代審美心理有一個具象的符號體現,容易形成整體印象。以《讀者》的封麵設計上的符號變化為例,在《讀者》極其簡潔的封麵圖片和文字中,留下的卻是中國人審美心理變化的生動軌跡。(詳見本書第三章。)
封麵的作用是使讀者留下第一眼的印象,因此封麵設計者會努力使讀者在不經意地“一瞥”中,傳達出期刊的品牌個性和內容風格,從而對讀者的購買和閱讀產生影響。在《讀者》之前,中國的大眾期刊封麵以紅旗、革命領袖、工、農、兵為主,上世紀80年代之後,期刊封麵的審美特征才轉向平民化、日常化,政治人物封麵圖像符號明顯減少,充滿青春氣息的女青年有更多的機會出現在期刊封麵上,而影視女明星成為主要的期刊封麵符號。
《讀者》封麵可以分為以人物為主的封麵、以動物主的封麵和以花卉、靜物為主的封麵三大類。1983年第10期和第11期是合刊,所以從1981年到2005年共有364幅封麵圖片。據統計,以人物為主的封麵有200餘幅;以靜物和花卉為主的圖片有100餘幅;以動物圖片為主的有40餘幅。在以人物為主的封麵圖片中,共有人物(指封麵上出現的人物數量)259個,其中女性人物198人,占764%;男性人物52人,占201%;性別不詳的9人,占35%。在女性人物中,又可分為青年女子、少女、小女孩三類,沒有年老的女性。從人物的容貌來看,都顯得比較漂亮。因此從總體上看,《讀者》作為改革開放後創辦的大眾化、市場化期刊,與我國大眾期刊封麵圖片的變遷趨勢相一致,其封麵圖片不是為了傳播意識形態,而是為了反映與大眾審美相關的日常生活;不是建構宏大敘事,而是注意發現日常生活的情趣;不是傳播曆史人物,而是反映現當代人物;不再把目光限於國內素材,而是博采中外,兼容並包。《讀者》封麵圖片所體現出來的平民性、人文性、傳統性,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生的情趣、日常生活中的美、人與動物共存等價值,是與其辦刊宗旨、編輯理念以及期刊內容所體現出來的風格高度一致的。
在讀者反饋的信息中,許多讀者反映,《讀者》的封麵讓人看了很“舒服”,感覺很“安寧”。《讀者》的封麵能夠使人平靜,能夠使人從浮躁中得到安寧,這確實是許多讀者的共同感受。
《讀者》封麵的人物形象的表現女性之美,在對女性與所處環境的相互映襯中,表現出了休閑的生活情調,兒童形象體現對家庭和日常生活樂趣的期盼。產生這種傳播現象的重要原因,就在於中國社會的宏觀變遷對人們心理和審美的影響。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讀者》封麵刊登的60多幅兒童圖片中,有50多幅都是外國小孩,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外國小女孩。無論是80年代還是90年代之後,這一特征都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也就是說,這是《讀者》封麵圖片傳播的一個長期堅持的穩定特征。
《讀者》的封麵照片使用還表現出懷舊心理。如2004年第19期的封麵圖片上,是兩頁木質的古老窗戶,窗戶上磨得有點發亮的鐵扣,暗示著房子主人仍時常在開啟著這扇窗子,也暗示了房子的主人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生活方式。雪白而潔淨的窗簾,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安靜而祥和。在窗子下是怒放的紅紅白白的花朵,象征了房子的自然生機。整個畫麵充滿了懷舊的特點。這種懷舊,是精神家園的守護者通常容易流露的情緒。
二、曆時性的關注
為了照顧到相對長時段的變化,盡量彌補我們在樣本選取上的分類切片式帶來的局限,我們選取了1995年到2005年十年的暢銷書數據,製作10年暢銷書榜單作為我們的研究曆時性樣本。(榜單製作員:張蘋,相關說明見本書第四章。)暢銷的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受到廣泛歡迎和喜愛的,因而暢銷書作為一種產業化生產的符號,也就能夠反映出相應時間段的閱讀心理和文化偏好。我們希望能夠從較大時段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尋找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都市人的閱讀軌跡。
暢銷書排行榜記錄了不同時段、不同的地區銷售量最大的圖書。無論這些圖書暢銷的原因是什麼,總之是在短時間內受到追捧的圖書,它必然反映出某一地區的某一時段的大眾閱讀興趣。通過分析比較同一時段不同地區的排行榜上榜書,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區的文化氛圍,不同地區人們價值觀的趨向。
我們將同一地域的暢銷書排行榜連綴起來,就構成了這一地區的暢銷書閱讀史。通過不同時期的排行榜主題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精神追求的熱點和時代審美價值觀的變遷。
從表麵上看,暢銷書排行榜隻是圖書的一個銷售資訊平台,它告訴大家什麼圖書正在熱銷,但是根據鮑德裏亞的符號經濟學的理論,圖書的符號價值與消費的關係,就體現在排行榜單目的更替上,因為“消費是一個係統,它維護著符號秩序和組織完整,它既是一種道德(一種理想價值體係),也是一種溝通體係、一種交換結構”(讓·鮑德裏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頁。)。在上榜圖書和廣大的未上榜圖書之間構成了一種鮑德裏亞所謂的模範/係列關係,上榜圖書是模範,它代表了當時最受關注的符號或理念,不論這種符號或理念開始是如何傳播開的,一旦它成為上榜圖書後,就更確定了其模範的地位,並因此得到進一步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