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文獻(1 / 3)

1.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6頁。

2.吳季鬆.循環經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6頁。

3.張春霞.綠色經濟發展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頁。

4.勾紅洋.低碳陰謀:中國與歐美的生死之戰.山西經濟出版社,2010年。

5.馮之浚等.低碳經濟的若幹思考.《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12期。

6.付允,馬永歡.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PI4-20。

7.孟德凱.關於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若幹思考.《 綜合管理》,2007年,第9期,125-126。

8.宋德勇.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9,23(3):85-91。

9.金樂琴.中國如何理智應對低碳經濟的潮流.《經濟學家》,2009年,第3期,100-101。

10.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7。

11.潘家華,鄭豔.碳排放與發展權益.《世界環境》,2008年第5期。

12.程恩富,王朝科.低碳經濟的政治經濟學思考.《海派經濟學》,2010卷第31輯。

13.何建坤.發展低碳經濟,關鍵在於低碳技術創新.《 綠葉》, 2009年,第1期。

14.陳劍鋒.低碳經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全新變革.《求是》,2010年,第2期,54-55。

15.陳文穎,吳忠鑫.碳排放權分配與碳排放權交易.《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第38期。

16.潘家華,鄭燕.基於人際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論含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0期。

17.樊綱.通過製度改革實現無悔減排.《開放導報》,2011年第4期。

18.但智鋼,段寧,於秀玲,尹潔,白豔英,宋丹娜.重點企業監控資料.《環境科學研究》,2010年第2期。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38頁。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51頁。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89頁。

22.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第2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4次評估報告第一期、第二和第三工作組的報告。Pachauri R. K. & Reisinger A.

23.楊新興,蘇福慶.低碳經濟的理論依據不足.《前沿科學》,2011年,第3期。

24.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組的報告,Pachauri R.K & Reisinger. 第11頁。

25.於開祥,洪文達等主編.歐洲共同體——體製、政策、趨勢.複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24頁。

26.安東尼?吉登斯著.氣候變化的政治.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1-92頁。

27.徐漢國,楊國安著.綠色轉身——中國低碳發展.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年,第52-56頁。

28.邢繼俊,黃棟,趙剛編.低碳經濟報告.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第55頁。

29.徐漢國,楊國安著.綠色轉身——中國低碳發展.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年,第15頁。

30.中國環保網,http://www.cnep001.com/detail-5034798.html.

31.孫佑海.循環經濟立法框架研究.北京:法製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

32.潘家華,陳迎.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製度框架.《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3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二氧化碳國別排放賬戶: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綠色增長的治理框架.《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34.李慎明.國際形勢黃皮書: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35.威廉?D?諾德豪斯.京都之後的生活:全球變暖政策的另一種選擇. 周軍華譯.《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9年第6期。

36. L?雷諾茲.微觀經濟學:分析和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年,第8頁。

3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頁。

38.亞當?斯密.國富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第135頁。

39.劉強等.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國工業經濟》, 2008年,第8期。

40.蔡昉,都陽,王美豔.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動力.《經濟研究》,2008年第6期。

41. 法國《解放報》,《中國的資源消耗量太大》,2005年3月18日。

42.鄭玉歆.不能過分追求能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3月8日。

43.齊誌新,陳文穎.結構調整還是技術進步.《上海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44.付允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3期。

45.汪進.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路徑規律.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師李稻葵。

46.楊洋,王非,李國平.能源價格、產業結構、技術進步與我國能源強度的實證檢驗.《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 11期(總第263期)。

47.何建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碳生產率分析.《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10期。

48.麥肯錫2009a,《節能減排的堅實第一步:淺析中國“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49.William Chandler.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麵臨曆史新機遇.《石油經濟》,2009年,第7期。

50.李廉水,周勇.中國製造業新型化狀況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51.王慶一.中國2007年終端能源消費和能源效率.《節能與環保》,2009年,第3期。

52.世界銀行.2006年世界發展指標.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第28頁。

53.劉暢,崔豔紅.中國能源消耗強度區域差異的動態關係比較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4期。

54.王紅領.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理論探索》,2012年,第1期。

55.周丹.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中外能源》,2011年,第12期。

56.張安寧,唐在富.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與啟示.《中國財政》,2009年,第4期。

57.吳誌忠.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法律及對中國的啟示.《法學評論》,2008年,第5期。

58.周丹.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中外能源》,2011年,第12期。

59.潘家華,莊貴陽,鄭豔等.低碳經濟核心要素分析.《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第7期。

60.陳柳欽.低碳經濟: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節能與環保》,2010年,第5期。

61.楊中東.中國製造業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經濟周期和重化工業化.《統計研究》,2020年,第10期。

62.Ann P. Kinzig and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 carbon economi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8, No.3, 1998:1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