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之入世1(1 / 2)

廖必先自覺天資低人一等,所以時常願意秉持聖人的理念:達者為先,從不論出身門第,這等行為如果再加上自身天賦卓絕自當能贏得一分名望,隻可惜廖必先天賦不濟,這等行為自然被他人看成標新立異傻形癡態

“求知若渴,忍辱負重,其心可嘉”自第一次在廖必先麵前出現的黑袍少年已經足足七天沒有出現,再次出現口中卻點評著廖必先的作為,顯然即使沒有現身他也時刻關注著廖必先

少年這次沒有阻止廖必先的尊敬,按另一個“廖必先”的說法,人之所以進步正是因為保持了對未知的敬畏,對世間萬物多一份敬畏才能在世間獲得更多,而後少年給廖必先講解了自身的部分現況和目的

簡單來說,少年之所以會以一塊頑石的形象出現在世間確是因為一係列的陰差陽錯巧合···

原本的少年時出生在三生天外的一位大神之手,用神道的話說隻是一具化外之身,自身應該毫無靈識,如觀音大士的三千化身之流,但這位大神偏偏做他人···呃,應該說他神所不做,自自身神識中分裂出一個不帶自身主觀影響的意識,也就是說這個意識是完全有自我主觀意識的靈魂的,而且這個靈魂出自大神級的怪胎,所以這位一出生就等於新神的生命自一出生就被世間萬物及眾神敵視,當然這份敵視還有一部分那位大神的關係,畢竟那位大神的出身和曆程太過暴力,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位新神少年擁有神道的身體、靈魂和力量,而且還有一個非常暴力的親爹,屬於就連一般的神道前輩見了也要繞著走的熊孩子,但這個孩子畢竟是不完全的,沒有經曆過任何曆練磨難就生而為神,導致了他心性極其不完整,為此大神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最後大神把自己的三世記憶灌注到這個孩子的識海裏

這記憶灌輸的手段類似於仙家的點化手段,但其影響往往要大於,點化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價值道德觀的引導,而記憶灌輸是一種讓人親身體驗一個現實,雖然不會受到記憶本身的感悟和情感影響,但接受一個神祗的記憶有幾分把握回歸自我,這點誰也說不準

最後這個大神把陷入記憶的孩子放逐到時空裂縫中,並留下最後的一段話,大意是,如果想要回到原本的時空隻有在所在的時空中成為真神這一種辦法

本來擁有身軀的少年就算一直在時空裂縫裏沉睡也不會受到多少傷害,盡管沒有回溯的力量,但隨波逐流滑入某個未知時空也就算是最大的不幸了,可能當初某個無良就是做的這個打算

但人生中總是充滿驚喜,神也一樣,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有驚無喜,被放逐到時空裂縫中的除了少神,還有一隻少魔,而且恰好是同一個時空的神魔相遇,而且還是一個沉睡的少神和一隻半清醒的少魔,於是乎模模糊糊中少魔被少神的氣息所吸引

很多人覺得神魔是對立的,其實不然,神魔更多的時候是互相吸引,魔性總是向往神性,而神軀對魔的吸引更是致命,汲取越多的神軀血肉乃至吞噬神識就越是接近神甚至成為魔主,更進一步便是亙古魔神,而魔對神的吸引就淺淡許多,就像佛家說的眾生皆可成佛一樣,道家也有教化世間的學說,神性的趨勢就是去教化甚至同化異己,特別是魔這類幾乎與神成為極端對比的例子

但神誌清醒的魔絕對不會輕易接近一個神,倒不是怕被收拾,而是怕被同化,神對魔的克製不是力量上的壓製,而是神性對魔性的壓製,甚至有許多成名的魔主被正神、真神侵蝕最後成為部屬的典故,當然世事無絕對,也有一些神在修行中被魔主乘隙而入腐蝕魔化甚至被吞噬的例子

說少魔之所以要在魔前麵加一個少字除了表達其入魔時間短外還因為其出身,這是後話容後再敘,神魔的相遇波瀾不驚卻處處驚險,當然這少神並不知情,他此時還沉浸在記憶中,隻是神軀自然的被魔氣吸引,而半清醒的少魔說是半清醒,其實跟半夢半醒趨於本能的行動差不多,對於一隻魔齡尚短魔性不穩的少魔來說,不說汲取,就是貿然接近一個正神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被收服,但一個無意識的少神和一個半清醒的少魔相遇究竟是少神會同化少魔還是少魔蠶食少神誰也不知道,畢竟沒有那個修入神道的家夥會將自己無意識的暴露在外,也沒有一個少魔膽敢在魔性尚不穩的狀況下主動接近神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