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農業與農民文化 (4)(1 / 3)

始皇出巡的威風,不幸讓兩個傻小子看到了,劉季曰: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籍曰:彼可取而代之!而悟空,堪稱是中國農民的形象代言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當然了,這種理想不是你一想就能實現的,比中頭彩的頻率還要慢,二三百年才開一期,根本輪不上幾個人的,但是農民們並不急:皇糧國稅,天經地義。做不了皇帝,就給皇帝打工唄。如果這皇帝真的到他家了,他也脫不了農民氣。項羽衣錦還鄉的虛榮;劉邦問他爹“我跟二哥誰的田產大”,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劉皇帝頂多是個特級大地主。他坐在皇城裏,左擁右抱,麵向全國人民收租子,全國人民都是他的長工。租子和長工,由各級官員替他收繳和管理,所以,這大地主的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美滋滋之餘,恨不得溥天之下的王土全都種上莊稼,於是,曆代帝王都鼓勵大家墾荒,到康熙時,就發愁了,發現人越來越多,可墾之地卻越來越少。再到後世,毀林造田,填河築地,膽子越來越大。普天之下,莫非農田,率土之濱,莫非農民。知識分子進農場,青年學生下地。就連工業,也是農業式的,男女老少齊上陣,村村架起煉鋼鍋!他們把煉鋼看做種毛豆了。

農民們最崇高的理想是“均貧富”。但是這理想太崇高了,所以在現實麵前經常碰壁,在曆史上便淨是失敗了。典型的例子便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有錢同花,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可惜的是,在奔向天國的過程中,領袖本人率先搞特權搞腐敗,於是均貧富這事兒便不了了之。農民們呢,好像也沒什麼意見。古時的農民大都不識字,曆史又是由讀書人寫出來的,雖然人們常說,人民,惟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動力,可是曆史書上很少有人民的身影。所以,我們不知道那時的人民在造反的過程中,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心理軌跡。哎,那時的知識分子或者說曆史學家為什麼不搞點口述史呢?

我認為曆史上最珍貴的農民理想乃是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因為它是中國農民起義中最響亮的反貴族特權倡人格平等的口號,可惜這口號失傳了。到了明朝李自成,成均田免糧了,到了清朝洪秀全,幹脆成殺清妖了,到了義和團,又變成扶清滅洋妖了。所以,感覺農民的理想是一代不如一代,丟失了最珍貴的,最崇高的,有些得不償失吧。

【二】傳統農民之素質

電視上有關西北放牛娃的理想,讓我們滄然淚下:記者問他為什麼不上學,他說他要放羊。記者問為什麼放羊,他說放羊掙錢。記者問掙錢幹什麼,他說掙錢娶媳婦兒。記者問娶了媳婦兒幹嘛,他說生娃娃。記者問生娃娃幹啥,他說娃娃長大後也放羊,掙錢,娶媳婦兒,再生娃娃。這個節目播出後,城裏一個14歲的少年頓感人生無意義,自尋短見。別震驚於這放牛孩子的人生理想,因為這就是傳統農民們真實的生存狀態。生存的天空,沒有足夠的光線,導致他們先天的弱視;環境的惡劣,沒有足夠的空間,導致他們後天的短視。短視與愚昧,就是傳統農民的素質,這素質,是農民長期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結果;是統治者長期“飽其腹弱其智”的結果。解放後,政府指導下,農民們掀起了掃盲高潮。一句話,不識字,哪能建構自己的理論武器,又何談自身的解放啊!

傳統農民最大的短視表現在他們始終意識不到自己貧困的根源,因而也產生不了理智的利益訴求。幾千年以來,他們完全以一種近乎本能的慣性在勞作、在生存,所以農民自身的素質在幾千年之內停留在一個最低水準。農民吃不飽穿不暖了,他們看不到饑餓的根源,但是他們能看到端坐金字塔頂端的權勢階層在胡吃海喝,所以他們認為,富有就是缺德,貧窮才是道德,越窮越光榮,於是他們的目的就是均貧富,就是殺掉舊富豪,推翻金字塔頂端的那些缺德者。他們並不知道改造金字塔本身,相反,他們把頂端的人推下來,讓自己的領袖取而代之,他們的領袖隻會學著前任的樣子去享受全天下的財富,並且以自己親屬的遠近和軍功的大小去培植新的富豪。所以,我們看到的悲慘結果是:中國農民起義曆史上最多,規模上最大,但是城頭變幻大王旗,金字塔體製仍然存在,中國農民仍在金字塔底端負重。農民整體處境及社會地位從不因他們的起義而產生本質性的改善與提高。這一切,讓我們哀歎:在人頭決定勝負的年代,農民們的短視決定了他們常常淪為被運動的對象和改朝換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