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怨婦心理
與臣妾心理相伴隨的,就是怨婦心理。中國文人最擅長的,就是怨婦文學,也叫棄婦文學。色衰愛弛,秋扇見捐,長門宮漏,寒鴉日影,文人之所以能把棄婦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不得不承認,他們有共同的心理體會。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婦,門前冷落車馬稀,我們現在讀來感觸並不深,可江州司馬青衫濕,你要單以為咱的大文豪是為了小女人的丈夫老不歸家而流淚,那就太小看咱的文豪了。聽別人的小曲,澆的是自己胸中的塊壘,大文豪在強權麵前不再得寵,被貶千裏,猶如娘娘被打入了冷宮。白居易為商人老婦淚灑青衫,還不是一樣的心理感覺——失寵?
【四】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爭寵心理
既是臣妾,那麼妾與妾之間的這個關係也不好處,大家爭寵獻媚,免不了爭風吃醋的。我們老說文人無行,文不如妓,就是這個方麵的原因。鄒陽在自己的《獄中上書自明》裏說:“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連豪邁千古的李白都知道“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許皇後與趙飛燕爭寵,武媚娘套牢李治,這些女人的媚功與手腕,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會,隻不過水平有高有低罷了。韓非子的故事裏,有個叫鄭袖的小娘們,乃是荊王愛妾。荊王新得美女,鄭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見,近王,因掩口。王問其故,鄭袖曰:“此固言惡王之臭。”及王與鄭袖、美女三人坐,美女近王,數掩口。最後的結果,傻丫頭的鼻子被荊王割掉了。鄭袖這一小手,真宗年間的參知政事王欽若就玩得特圓。
眾所周知,真宗年間,寇準做了宰相,又做了件千古牛事:當時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禦駕親征,揮軍南下,真宗嚇壞了,大臣們都說跑吧,隻有寇準說不能跑,最後半帶強迫性地讓真宗與他一塊兒到了澶州城下,結果宋軍士氣大振,打了勝仗,真宗乘勝簽訂了城下之盟。從此之後,寇準更牛了。有一天,真宗召見大臣,寇準未等散朝先行一步,真宗目送寇準離去,一旁的王欽若吃醋了,說:“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否因為他有保衛社稷之功?”真宗點頭稱是,王又說:“澶州之戰,陛下不認為是恥辱,反而認為寇準有功於國,這是為什麼呢?”真宗一聽傻了,問:“為什麼呢?”王欽若說:“兵臨城下訂盟,為《春秋》所恥。我們的澶州之戰,就是城下訂盟。以陛下大國皇帝這樣的尊貴的地位,而訂城下之盟,還有比這更大的恥辱嗎?”真宗一聽,說得也是。王欽若繼續加“太太牌”酸醋:“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錢的人在錢快輸光的時候,就把剩下的錢全拿出來做賭注,這就叫作孤注。寇準讓陛下親征,就是拿陛下作孤注一擲,陛下想過它的危險性嗎?”
陛下一想,寇準就危險了,結果寇準被打入冷宮——貶下去了。
再比如,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後為與蕭淑妃爭寵,不惜屈節接武則天回宮,與武則天合夥整蕭淑妃,蕭淑妃被整倒以後,王皇後才發現自己最大的敵人乃是原來的同夥武則天!文人中類似的例子還不少,這裏歡迎某些人士前來對號入座啊。
【五】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好女不嫁二夫”的貞潔心態
好男不事二君,好女不事二夫。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貞潔觀與中國女人的貞節觀完全可以相提並論。而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女人貞節的高峰時代,與知識分子忠貞的高峰時代完全吻合。明朝時的中國女人最講貞節,而那時的中國士大夫也最講氣節。興起於崇禎二年(1629年)的複社,原本不過是一個以複興古學、切磋學問為宗旨的文人社團,但他們的宗旨似乎更重氣節。明朝時,中國寡婦再嫁被認為是奇恥大辱,而明末清初的知識分子,也是至死不嫁清王朝的。陳名夏、洪承疇等幾個改嫁了,曆史書籍怎麼惡心他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