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國清官文化 (4)(2 / 3)

基於儒家的民本思想,後世的英明帝王也都挺會活學活用的。比如李世民,提出了一個君民水舟關係論。但是我們明白,愛民、親民、撫民,永遠都不是民主,它隻是聖明的統治者對永世愚暗無知的草民們的賜福與馴養,從某個角度講,它本身就是一種愚民政策。有時候我都想,古代的君民關係恰如現在的人類與自己的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人類對環境的糟蹋,相當於古時的君主對其子民的蹂躪;人類對環境的愛護,根子還是出自於對環境對人類報複力量的恐懼,而古時的民本思想,何嚐不是基於君主對其子民所擁有的顛覆性力量的清醒認識呢?《尚書》裏有句話:統治老百姓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駛車馬一樣,隨時都有顛覆的危險,所以要格外小心。實質上,個體的百姓之命,在統治者眼裏不外乎草芥。周成王在臨終時,交待自己的後世子孫及大臣:“爾是風,惟民是草。”一句話,統治者是所向披靡的風,小老百姓是隨風搖擺的小草。

當然了,也有不把百姓視作草民的,《淮南子》裏有句話說得痛快極了: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哪有牧者不愛自己家禽的道理?可是,又哪有牧者不吃自己家禽的道理?這,就是民本政治的真實內涵!這內涵決定了,清官的內涵與民治法治相去甚遠,一句話,民本不是民主,頂多是個“為民作主”!

【三】警惕清官文化

宋明以後,清官文化大發展。不要自作多情地以為,清官文化大發展是社會的進步,相反,清官文化越發展,越說明君權製度的腐朽與官民的水火不容關係加深。統治者越是在無法繼續維持統治的時候,越強調清官文化,他們希望通過彰顯清官的愛民清政來修補製度之弊病,創造出一種官愛民、民擁官的假和諧來。

愚民們無奈之餘,隻好呼喚清官,禦用槍手們投其所好,拿清官大做文章,百姓們陶醉其中,甚至為清官的道德人品感動得淚水漣漣。

然而,我對於清官文化,曆來持有高度的警惕,這警惕甚至超過對於貪官的警惕!清官文化是統治者凶惡麵目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麵紗,是統治者醜陋麵目上的一層鮮紅的胭脂。而清官本人,是祭台上的犧牲!這種犧牲,對無能的上帝、弱智的百姓提供了感情上的安慰,意誌上的迷惑,進而也構成了本質上的愚弄!

【四】百姓的清官情結

有人說:跪著的人民,才期待清官!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正由於百姓都是跪著的,不會自己為自己作主,所以才會成全清官!

餘傑說:吏治敗壞的時候,清官出現。清官的所作所為實在出人意外,中國人的清官情緒,是對意外的憧憬。

包青天的風靡,乃是子民的辛酸!

馬深說:人民對清官的感情越深厚,謳歌越熱烈,法律的悲劇性也就越沉重!

一句話,有沒有清官情結是奴隸與現代公民的根本區別!

【五】清官身上的道德光環

古代清官對子女一個比一個苛刻:於成龍有一隻鴨子,分與兒子一半,從此外號於半鴨;湯斌認為做官隻能吃韭菜,連兒子買隻雞打牙祭都要責怪。清末劉鶚《老殘遊記》第十六回裏有段評說: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眼所見,不知凡幾矣。

這段評說,很值得人深思。我認為,清官身上有一層保護膜性質的道德光環,這光環導致人們不能對清官作辯證的事實評價。一句說,清官“一清遮百醜”,即使客觀上有不是的地方,也說不得的。

這裏舉個古代例子,海瑞一直是清官形象代言人之一,偶爾出個說他壞話的,馬上讓人懷疑說壞話的人動機不純。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補遺》裏數說海瑞喜歡換馬子:居家九娶而易其妻,花甲之年娶二妾,妻妾相爭,有二人同日而縊。典型的清官難斷閨房事啊,更何況,海瑞還休過兩位女同胞。換妻休妻如果說是男同胞共同的愛好,隻引後人一哂的話,那麼另外一件記載我們就哂不出來了。明人姚叔祥《見隻編》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