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國文化中國女人 (1)(3 / 3)

當然,社會中真有如此女性之形象。比如宋代龍丘居士陳季常的婆娘,在蘇東坡的戲謔下,是這樣一個小樣兒:

龍丘居士也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蘇東坡本是戲說龍丘居士之可憐,可是在人的記憶中,早沒有陳老兄的記憶了,隻記住一個河東獅吼。如今的中國男人,更是把老婆簡稱為老虎了。有次與同事們在一塊兒吃飯,飯桌上一坐,一男同事趕緊拿出手機,邊撥號邊不好意思地向眾女士解釋:不好意思啊,得先給俺家的老虎請個假……大家正笑的當口,另一個男同事說了:還是我聰明,提前就給老虎請假了!

傳統女孩子的素質教育

女孩子的地位低,不是出生才開始的待遇,而是自打娘胎裏就注定了的。殷商卜辭中即有“貞,有子”“不嘉,有女”的字樣,前者的意思是“太好了,是個兒子”,後者的意思是“大事不好,是個女嬰”!

其次,中國傳統社會,男曰兒,女曰嬰,我們現在所謂的棄嬰,其文本初意乃是專指拋棄女孩兒。學者們推論,殺嬰棄嬰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韓非子曾提及當時人“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如果站在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社會的重男輕女(據我所知,局部鄉下已經出現男女比例不協調的問題了,希望引起有關方麵的重視)似乎不應該是計劃生育引起的後果,而隻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意識。當然了,農民沒有退休金,老來衣食無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可能加助了這種傳統意識的重興。另外,從字源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嬰字的構成是兩貝加一女,一般人認為,兩貝是女子頸上的項鏈串珠,但我覺得,它更可能跟中國女孩子俗稱“賠錢貨”的說法有某種關聯,當然,這需要去考證。不過,這些小玩意兒不搞也罷。

其三,周代,中國就有了所謂的弄璋之喜與弄瓦之喜。《詩經·小雅·斯幹》中說: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這話翻譯過來就甚沒意思了。總之,生個女孩,就把你扔地上,隨便用一個布片包上,那叫弄瓦之喜;如果生個男孩,那就了不得了,讓他穿漂亮的衣服,放到床上,小家夥哭聲響亮插雲霄,一看就是穿官家禮服的大人才,咋看咋像家裏的小皇帝。所以,生男孩,叫弄璋之喜。

女孩子一出生,就給你以瓦片(“弄瓦”之“瓦”的原意是“紡棰”,意味著女人的社會分工與職業,但我覺得做瓦片解更符合曆史情況)的待遇。但既是瓦片,也不能由著你破瓦破摔,你得接受諸多素質教育。這項素質教育簡稱閨媛禮。

閨,意指女子居室的房門。傳統文本所謂的閨女,乃是指門裏麵的女人。這個門,還不是家庭的大門,而是女孩子自己臥室的房門,我把它稱作二門。因為俗語裏比喻女孩子安靜本分,常用語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所謂的媛,其本義是美女,美好。閨媛二字合於一處,單從文本上就反映了傳統女性美的標準。

從周代開始,中國便開始注重對女孩子的素質教育。司馬光這樣的大人物,也時不時地操心小女人之女紅,在《居家雜儀》中要求:六歲時習女紅之小者,十歲後習女紅之大者。中國的閨媛禮始於周代,主要是對女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素質教材,其目的就是培養女孩子成為合格的女人。《禮記·內則》記載了周代的婦德標準,為閨媛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秦代,女子的貞節問題備受重視,秦始皇於日理萬機中抽出時間,多次刻石提及此事,如在泰山刻石上說: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在各屆領袖的關心下,到了漢代,閨媛禮終於完善。前漢、後漢,各出一位流傳千古的女子教育專家。前漢出個劉向,作《列女傳》;後漢班昭,作《女誡》。特別是後者,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婦聯主席了。漢代之後,對女人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鞏固,各種家範家規類的素質教材不斷出版,後人整理為《女兒經》《女論語》之類,內容豐富,範圍廣泛,堪稱女式百科全書了,下麵分類簡介一下傳統中國女人的素質教育。

【一】男女授受不親的男女有別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