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角色之定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把各種類型的社會文化、社會行為和宇宙秩序牽強附會到一起,宇宙秩序人際化,人際關係宇宙化,謂之天經地義。女性學者譚正璧認為:中國古來一切思想的源泉,完全出在一本《易經》上。關於兩性的關係,《易經》是這樣說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戶謂之乾,闔戶謂之坤;乾,健也,坤,順也;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
一句話,男女關係天地化,天罩著地,給大地以陽光和雨露,地當然不能反天了。導致男女關係的主軸便是:男性是施恩者,女性是受恩者。前者是恩人,後者隻能報恩不已了。後來社會意識又把這一中心思想擴大化,那麼男性女性角色便定位了,大致對應關係如下:
男女外內父母動靜乾坤攻守天地剛柔日月強弱陽陰
在這麼一幅男女關係對應圖中,中國傳統女性的標準形象躍然紙上。女性天生就應柔弱,女人的價值就體現在圍繞著大太陽和小太陽旋轉,女性的社會角色,就是賢妻良母。當然了,如果小女人給人當第三者了,那麼她連月亮都不是,隻能是星星了,被人總稱為小星。
學者易中天認為:賢妻良母是對女性的單方麵要求,是夫妻間的不平等條約,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讚美,無疑是讚美這種不平等關係。1942年周恩來同誌在《論賢妻良母與母職》一文中也指出:隻要保持這個舊的固定名詞,便先陷入男性社會的立場。周恩來同誌說得是對的。不過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誇一個男人是好丈夫好父親的話,那麼其中有無女權主義的嫌疑呢?
中國打天下坐天下的英雄們,身邊更需要賢內助了。因為一個普通女人頂多能妨礙一個家庭的正常運作,可睡在帝王身邊的女人,卻似乎能禍害整個國家呢。
中國打天下坐天下的英雄們,身邊需要的何嚐不是一個又一個的賢內助呢?可惜,古代帝王們禦女無數的特權,導致淑女也瘋狂。也就是說,所謂的賢內助太少了。可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整個古代政府的運作精神之一遂成了集體防範女人:女人不得幹政!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如果睡在皇上身邊的個把女人就足以對整個國家的正常運作構成威脅的話,那麼我們首先應該警惕的,是體製之不足,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到女人的道德自律上。這對女人是不公平的。中國的朝代興亡史,乃是體製的惡性循環,而不是女人禍敗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局麵則是,一部朝代興亡史,變成了一部女人挨罵史。現在我們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位犧牲的妻子。這話放到稱孤道寡者身上,照樣適用,隻不過得略作變通:一個倒黴的皇帝背後,必有一位替他背黑鍋的女人!所以,我挺同情楊玉環、妲己、褒姒、飛燕、合德等妹妹。如果長得差點,頂多誤一個男人,一不小心,嫁個皇帝,脾氣再差些,千金也不笑,誤國不說,還耽誤了全國人民的幸福生活,罪過大了。
社會層麵上,男性在成全賢妻良母方麵,可謂是推波助瀾,功不可沒。人前人後,稱呼自己的女人為:賤內、內人等。鄉間更是叫得絕,直呼女人為:屋裏的、床上的、炕上的。
這裏囉唆這麼多,是想說明,由於給女人定位不正,導致女性在曆史與現實中的尷尬處境。標準化吧,是犧牲品;非標準化,又不是好人,咋也不是。直到今天,中國女人還在所謂的新道德與舊道德之間來回搖擺,弄不清如何做,才算一個新好女人。比如你要是走路一陣風,說話一溜串,人家怎麼看你怎麼覺著你不像一個姑娘。嫁了人,鬧得好了,頂多是個王熙鳳,鬧得不好,就是個潑婦了;你要是靜柔守弱的,人家又覺得你太小資,太矯情。鬧得好了,是個寶釵,鬧得不好了,是個神經兮兮的林黛玉。
文學作品裏醜化女人角色不正的,應該是水滸裏的顧大嫂,發起怒來,提井欄砸老公的頭,打祝家莊,小娘們更是一刀一個人頭,咋看咋像個二百五;還有孫二娘,丈夫不敢殺的客人,她敢;夥計扛不動的行貨,她上。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可是你看作者如何妖魔化這些女人:前者是胖麵腰肥;後者是棒槌般的手腳,轆軸般的腰。雖說是文學形象,但是男性作者的手法實在讓人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