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裏,很難想象一個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會如此清貧。1993年,孔繁森的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全部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了,隻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卻需要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由於工作出色,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裏地委書記,孔繁森毫不猶豫地服從了組織的安排。阿裏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長年氣溫在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但是,為了摸清情況,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孔繁森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帶領工作人員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裏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孔繁森為了製定把阿裏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麵下工夫。為此,他親自到新疆塔城進行邊貿考察,完成任務返回阿裏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這一天是1994年11月29日。
孔繁森熱愛藏族群眾,他自己也深受藏族同胞的愛戴。孔繁森去世後,一位90多歲的藏族老人一直哭了半個多小時,一邊哭,一邊不停地按照藏族的習俗摸著腦門為孔書記祈福,反複念叨一句話:“孔書記沒了,我的福氣也沒了!”記者問這位老人:“孔繁森待你,是不是就像您的親生兒子一樣?”老人卻說:“不,孔書記不是我的兒子,他是我的父母!”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幅挽聯,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孔繁森是千千萬萬進藏幹部中的優秀代表。由於曆史等各方麵因素的製約,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等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較內地緩慢。黨和國家一直關注著西藏建設,多年來采取了許多措施,從政策上、物資上、人員上給予大力的支援,選調內地幹部進藏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作為一名漢族的領導幹部,孔繁森不僅帶去了黨的關懷和內地人民的厚誼,而且還帶領著藏族同胞發展經濟,生活上也與當地藏族同胞融合在一起。他的精神,他的品質,深深地影響著後人。
鄭培民: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
他身居高位而心係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為自己的行為標準,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他樹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品德風範,他在人民心裏樹立起一座公正廉潔、為民服務的豐碑。他,就是鄭培民。有人說,作為一個領導幹部,在一個崗位上幹出點成績並不難,但是在所有的工作崗位上都能做到有口皆碑,那就非常不容易了。在20多年的時間裏,鄭培民先後擔任過市委書記、州委書記、副省長、省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他都受到了人們的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