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裏的同誌和蘭考的群眾代表前來看焦裕祿,他不談自己的病,首先問縣裏的工作。問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垛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鹽堿地上的麥子長得咋樣?他還囑咐大家:“回去對縣委的同誌們說,叫他們把我沒有寫完的那篇文章寫完;還有,把秦寨鹽堿地上的麥穗拿一把來,讓我看看。”

省、地、縣各級領導同誌來看望時,焦裕祿已經病危,他用盡全力斷斷續續地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有實現蘭考人民的要求……心裏感到很難過……我死了不要多花錢……省下來錢支援災區建設……我隻有一個要求……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終年42歲。

焦裕祿不愧為黨的好幹部,不愧為人民的好兒子,不愧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不愧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雖然去世了,但他在蘭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種子,正在發芽成長。他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百姓負責的高貴品德,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孔繁森:把自己當泥土,讓眾人踩成路

有這樣一位內地的漢族幹部,曾經兩次進藏,一次延期。視少數民族同胞為骨肉,最終以身殉職,倒在了他所熱愛的雪域高原,實現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誓言。他就是孔繁森。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山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表達了對赴藏工作的熱忱。到達西藏之後,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表達了對雪域高原的無限深情。

入藏之後,組織上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但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征求本人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縣工作的3年裏,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臨走之前,孔繁森默默來到母親麵前,貼在老人的耳邊說:“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好幾座山,過好多條河。”“不去不行嗎?”老母親撫摸著他的頭舍不得地問。“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誤了不行……”這時,孔繁森突然無法抑製內心的感情,“撲通”跪在母親麵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娘,您要多保重!”說完,流著淚水給母親深深地磕了一個頭……

這一次,組織上委派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的職務,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他到拉薩僅四個月的時間,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讓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同時,他對分管的衛生和民政工作也非常投入,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了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為了結束尼木縣百姓易患大骨節病的曆史,他多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采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時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裏,他收養了3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顧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裏和他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孔繁森的家境本來就不富裕,加上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貧困的藏族群眾,領養了3個孤兒後,他在經濟上更加拮據了。為了不讓孩子們受苦,他悄悄地來到了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護士認為他年紀已大,不適合獻血,他就懇求護士:“我家裏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吧!”1993年,他先後獻血900毫升,共收取醫院付給的營養費900元,都用於生活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