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智莫大於用人(2)(3 / 3)

比爾·蓋茨之所以偏愛雇用初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是因為,相對而言,這些初出學校的“新鮮人”,沒有任何的負擔和壓力,容易對工作產生狂熱。

同時,這些初出校門的“新鮮人”,一般也不會計較薪資,微軟公司采用低底薪製來試用。

而且,比爾·蓋茨在考核員工業績的時候,隻要求員工的工作成就,不重視員工的資曆、學曆及職位;不重視形式,隻看重成果。因此,這些剛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能夠盡快出人頭地,符合年輕一代的“衝勁”。

擇人任事,用人得當,人盡其才,這是古今中外用人之道。1981年底,“微軟”已經控製了PC機的操作係統,並決定進軍應用軟件這個領域。比爾·蓋茨決定把微軟公司改變成不僅開發軟件,而且成為一個具有零售營銷能力的公司。他打算一邊從事產品開發生產,一邊從事產品銷售,全方位投入市場競爭。但是,市場營銷與軟件程序設計相比,蓋茨感到寸步難行,因為在軟件設計方麵,微軟人才濟濟,不乏高手,而在市場營銷方麵,則找不出一個很在行的人來。沒有這方麵的人才,微軟進入市場,談何容易。

比爾·蓋茨深知問題的症結,於是四處打聽,八方網羅。最後,從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來了一個大人物,公司的營銷副總裁羅蘭德·漢森。漢森對軟件方麵可以說是完全的“大老外”,然而他對市場營銷卻有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比爾·蓋茨要漢森負責微軟公司的廣告、公關和產品服務,以及產品的宣傳與推銷,任命他一上任就當營銷方麵的副總裁。

漢森給這群隻知軟件,不懂市場的“市盲”,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啟蒙教育,結果,在漢森的力陳之下,比爾·蓋茨決定,從當年以後所有的微軟產品都要以“微軟”為商標。

於是,所有微軟公司不同類型產品,都打出“微軟”品牌。為時不久,這個品牌,在美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這樣一來,市場銷路才算是完滿解決。

隨著市場的日益擴大,尤其是海外市場的開發,微軟公司的經營規模日益增大,公司第一任總裁吉姆斯·湯恩顯得江郎才盡,明顯不適應形勢發展。年近半百的湯恩,主動提出辭掉總裁的職務。

比爾·蓋茨費盡心機,找到了坦迪電腦公司的副總裁謝利,直截了當,要他到微軟出任總裁。

謝利一來,對微軟的人事就大刀闊斧地動了手術。他把鮑默爾提升為負責市場業務的副總裁,更換了事務用品供應商,削減了20%的日常費用。……

微軟,在謝利的管理下,開始正常發展。

但是,謝利對微軟更大的貢獻,還在後頭。

1983年,為了搶在可視公司之前開發出具有圖形界麵功能的軟件,占領應用軟件市場,微軟開始了“視窗”項目,並宣布在1984年底交貨。

誰知,直到1984年8月,“視窗”軟件仍然沒有開發出來,以致新聞界把“泡泡軟件”的頭銜“贈給”了視窗。

正在這樣進退維穀的時候,謝利經過一番仔細調查,找到了原因:除去技術上的難度以外,開發視窗的組織和管理十分混亂。謝利立即動手,三下五除二進行整頓:把研究機構分成幾個部門,指定專人負責;更換視窗的產品經理,把程序設計高手康森也調入研究小組,負責圖形界麵的具體設計;蓋茨則集中精力考慮視窗的總體框架和發展方向。

經過謝利這一番布署,視窗的開發立見奇效,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進展神速。謝利的傑出管理才能令蓋茨欣喜不已。

1985年底,微軟向市場推出視窗1.0版,隨後是視窗3.0,把比爾·蓋茨“要啃一口‘蘋果’嚐嚐到底是酸還是甜”的誓言,變成了現實。

漢森和謝利,在微軟向正規化公司發展的路上,功不可沒。

比爾·蓋茨不僅在手段上,就是在膽略、氣魄上,都表現出過人之處。

1982年,已經在操作係統領域取得霸主地位的比爾·蓋茨,決定進軍應用係統軟件領域。他不能坐視應用係統軟件領域這鍋好湯被可視、蓮花、微處理公司瓜分,他也要分一杯羹,當然,最好是連鍋端,或者是由他來掌勺。

但是,進軍已經是山頭林立、群雄割據的應用軟件領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應用係統的軟件,不像操作係統軟件,開發出來以後,直接和生產主機的電腦公司打交道,而是要進入零售市場,和形形色色的經銷商打交道。這就意味著蓋茨的微軟公司,除了開發一流的應用軟件之外,還必須具備市場零售營銷的能力,需要有一支精明強幹的推銷員隊伍,和為客戶提供售前售後服務的部門。

但是,這時的微軟公司,雖然年營業額已達到3400萬美元,有近200名員工,但從公司本身的性質看,還隻是一個軟件開發公司,不是一個同時具有開發、營銷能力的多功能公司。比爾·蓋茨雖然不乏雄才大略,但在市場營銷、服務方麵,卻完全是個門外漢。

總裁謝利和比爾·蓋茨費盡心機,四處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