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優化競爭關係(2)(2 / 3)

批評:業界人士的觀點

張家口郵政局的壟斷行為受到了全國廣泛批評。作為郵政處罰行為依據的《河北省郵政管理規定》兩處明顯違法。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三條規定,地方政府規章無權設定對該行為的處罰。《河北省郵政管理規定》第四章第(五)項的內容是,郵發報刊的征訂、發行是郵政企業的專營業務。這項內容與上位法相衝突,《郵政法》及其實施細則均不禁止非郵政企業經營郵發報刊業務,對於上位法不禁止的行為,下位法(包括地方行政規章)無權禁止。

事實上,報刊發行是受《出版管理條例》約束的,由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管理。如果企業在報刊發行方麵超範圍經營或有其違法行為,應由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處罰,郵政局根本無權處罰。

陽光報業最紅火的時候,有兩萬多名訂戶,員工達到100多人。

從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的這3年來,陽光報業共虧損40多萬元。業界人士認為,陽光報業失利的最大原因,是難以突破當地郵政局壟斷報刊發行的政策障礙。這個與上位法明顯相悖的地方法規,卻直接導致了一家民營企業的夭折。

7.2競合理論對傳媒戰略管理的現實意義

是采取對立性的競爭方式還是采取支持性的合作方式,其本身隻是經濟主體價值創造方式的手段,並不存在簡單的優劣之分。張家口郵政局采取的排斥性做法雖然迫使競爭對手陽光報業暫時性退出報刊發行市場,但在這一過程中對其自身利益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從短期看,張家口郵政局的做法獲得了一定收益,因為它得以繼續維護其在報刊發行市場的壟斷地位,從而獲得壟斷性利潤。而從長期看,依靠行政法規一味地對競爭對手打、壓、擠的方式並不明智。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明確承諾在三年之內開放書報刊零售領域,報刊發行市場競爭勢必日趨激烈。2003年5月1日以來,已有多家外資企業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提出國內書報刊經營權的申請,書報刊零售業務的開放已是板上釘釘,批發業務的放開也已不再遙遠。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同時表示,外資享有的政策條件,國內的民間資本也同樣享有。這給了已滲透到書報刊分銷領域的民營資本一個經營書報刊分銷業務的合法身份。參與到書報刊發行市場競爭的還有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截至2002年,全國已有700多家報社脫離郵局自辦發行,其中有1/3的報社發行部注冊成立了獨立的法人公司。這其中很多發行公司和民營發行公司一樣,同時經營報刊發行,正努力從郵局的手中搶奪市場份額。本書專題實例62所介紹的天津日報介入天津市書報刊發行競爭即是其中一例。顯然,麵臨日益開放的競爭環境,張家口郵政局的排斥性做法已不可取。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競合理論所倡導的以協同為基礎、以互惠互利為目標的價值生成方式因順應了新經濟代特征而受到企業界追捧。正如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1995年指出,工商業正在發生的最偉大的變革,不是以所有權為基礎的企業關係的出現,而是以合作夥伴關係為基礎的企業關係的加速度增加。競合理論對中國的傳媒組織製定戰略並進行戰略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一家傳媒組織的資源是有限的。

一個規模再大的傳媒組織其資源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必須學會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分享。正如管理學經典中所提倡的,組織運作是給予與獲取的遊戲過程(“agameofgiveandtake”)。例如,在新聞集團的神奇擴張曆程中,謀求與其他組織的合作是新聞集團一直奉行的非常重要的經營戰略。

為了構建全球電視網絡,新聞集團積極與全球許多國家的媒體組織力圖達成合作協議。圖71提供了新聞集團在1995年進行聯合經營和聯盟的具體案例。

第二,傳媒產業特性要求加強合作。

雖然報紙、電視、廣播、雜誌各有其鮮明的行業特征,但就其產業本質而言,四大媒體又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因為他們生存的基石都是出售信息產品,這決定了他們在整體運作模式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尤其在信息的采集與利用、人力資源、技術設備、傳輸網絡、運營管理經驗等資源上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共享,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再則,技術進步促使不同媒體之間的協同效應愈加突出,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成為相互呼應、互為補充的有效傳播方式。例如,報刊記者同時可以為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撰寫新聞稿件,從而有效地實現一個新聞源、一位采訪人員、多家媒體同時播出,既為眾多媒體節約了成本,同時又擴大了媒體的信息渠道。如果知名電視主持人同時客串廣播電台主持人、報刊專欄主筆的話,無疑電台、報刊將因為這位著名人士的加盟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