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雲南信息報》、《都市時報》、《生活新報》、《東陸時報》、《春城晚報》等幾家主要對手仍在對峙,由於讀者和市場的同質,它們之間的混戰還要持續下去。
7.1博弈論與競合理論
昆明報業所爆發的價格“肉搏戰”在中國傳媒業界並不鮮見。1999年江蘇省南京市爆發了一場被傳媒業內人士稱為“慘烈”的報業競爭。這場激烈的競爭同樣以價格戰為主要競爭手段、以消滅競爭對手為目的。不過,事與願違,發起和參與到價格戰中的報紙,並沒有實現對南京報業市場份額的顛覆。領先者《揚子晚報》沒有加入價格戰卻毫發未損,發行量與廣告收入仍遙遙領先,而激烈的價格競爭卻讓許多報紙運營成本大為上升。同樣,價格戰不僅大幅度降低了昆明報業產業利潤空間,而且導致眾多報紙生存維艱。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傳媒人士開始認識到了排斥性競爭手段的不當。
2001年在香港閉幕的第54屆世界報紙大會傳來的消息說,由於報紙競爭的逐級加劇、報紙生存方式的改變,“競合”這一概念成為與會人員的熱門話題。一位與會編輯說:“盡管互聯網公司大批倒閉,然而隨之而起的新技術卻不會消退,我們發現自己越來越融入到互聯網、高科技當中。
Coopetition(競爭與合作)盡管聽起來令人吃驚,但確實是個好主意。”①競合是競爭與合作的簡稱,提倡各報紙應聯合起來將整個報業市場蛋糕做大,在這其中同時又通過彼此競爭來分割市場份額。
無獨有偶,2003年日本廣播業也號召各商業電台拋棄個體利益之爭,聯合起來、重新振興日本商業廣播,東京5家商業廣播電台為此簽訂了相關聯合經營協議②。這一舉動的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廣播業廣告收入增幅放緩乃至出現持續下滑,同時與其他媒體種類相比,廣播廣告營業額占總廣告營業額比重逐年降低,不僅滑落到四大媒體的末位,而且下滑態勢愈演愈烈,2002年廣播廣告占總廣告比重隻有3.2%。
雖然中國傳媒業界的市場生存方式普遍是競爭多於合作,但越來越多的傳媒經營者開始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3年初20位財經媒體的主編參加了由新浪網組織發起“新浪財經總編在線迎春聯誼會”,與會者一致認為競合和聯盟將成為媒體經營新一輪熱點,在競合思想的指導下,應設法尋求共同點,尋求優勢互補以實現雙贏或者多贏③。
確實,在傳媒麵臨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不斷革新、各媒體種類之間越來越呈現融合趨勢的大背景下,傳媒經營者對媒體業之間的競爭關係應重新看待。
7.1.1競合理論的提出
競爭曾是全球企業界廣泛流傳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的《競爭戰略》一書出版,強調企業處於行業競爭五種力量的中心(本書第2章已有詳細討論),促使競爭理念充斥著企業經營決策層,企業經營者往往將經營戰略重點側重於如何打擊競爭者、如何削弱競爭者的實力以及蠶食或鯨吞競爭對手的市場上。
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全球化的風潮愈演愈烈,企業間的關係由原來的你死我活的爭鬥開始逐漸向相互依存的事業共同體轉變。由於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社會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促使市場空間不斷擴大,各企業通過對在行業產業鏈、價值鏈上的不同定位,使得原來相互競爭的企業都能找到自己不同的生存空間。另外,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競爭的過程中,不同企業在開展競爭的同時如果進行合作的話,市場參與各方的利益受損將會小於共同得益,從而可以最終實現社會整體價值的最大化,將競爭所帶來的成本減少到最低程度。由此企業界開始認識到,企業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為社會創造價值並滿足需求。競爭,隻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手段之一,而並非存在的根本目的。
在此背景下,當亞當布蘭頓伯格(Adam.M.Brandenburger)和巴瑞內勒巴夫(Barry.J.Nalebuff)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競合”(Coopetition)的概念時,立即引起企業界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與共鳴。競合是一個合作與競爭的混合詞,目的在於促使企業管理者同時從合作與競爭兩個角度去考慮企業生存方式。競合理念主張企業拋棄以往“魚死網破”的唯一競爭思路,而應堅持“雙贏策略”(Win-xingame),也就是提倡企業應該具有團隊理性,倡導企業之間優勢要素的互補、資源的全麵共享、風險的共同承擔、成本的大幅削減以及收益的急速提升,在實現產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使競爭雙方的實力都能得以增強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