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運用反問
與設問不同,反問是問而不答,是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這種句式感情色彩濃重,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而同樣有助於構築演講高潮,特別是在說理性、論辯性和鼓動性很強的演講中,其作用顯得尤為突出。請看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演說家帕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講》中的一段話:“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
3.運用排比
連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形式相同的句子,多角度地表達演講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排比修辭。使用排比句的地方,未必一定是演講高潮的地方,但演講高潮的地方卻往往離不開排比句。例如周恩來總理《在延安歡迎會上的演說》中的一段話:“有辦法!辦法就出在陝甘寧邊區!辦法就出在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後抗日根據地!辦法就出在中國人民的身上!辦法就出在真正抗日的黨派和軍隊中間!就出在中國共產黨,尤其是我們的毛澤東同誌的手中!”
讓幽默助你演講成功
演講中,為了吸引更多的聽眾注意,就可以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運用風趣、幽默而意味深長的語言來活躍氣氛、融洽感情,往往能收到較佳的效果。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於1879年11月13日在芝加哥田納西軍團宴會上發表的《嬰兒》演講就充分體現了幽默的魅力。
“所有的軍人都知道,當這位小家夥來到你的家中時,你就得呈遞‘辭職書’,而他則完全掌管了全家,你變成了他的仆人、隨從,隨時要站在旁邊聽候命令。他不是那種按照時間、距離、天氣或者其他事情付給你薪水的指揮官,但你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得執行他的命令,而且在他的戰術手冊中,行軍的方式隻有一種,就是跑步。他用各種最粗野無禮的態度對待你,即使你們中間最勇敢的人也不敢說一句違抗的話。你可以麵對死亡的風暴並予以還擊,但他用手緊抓你的胡子、扯你的頭發、擰你的鼻子時,你隻得忍受。當戰爭之雷聲在你耳際響起時,你麵對炮彈以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當他發出驚嚇的呼叫時,你卻掉頭向他衝去。當他要吃能安慰他的糖果時,你敢不立即服務嗎?不!你會馬上去拿他需要的東西!如果要喝奶,你敢反抗嗎?不會的,你一定是立即把奶熱好,甚至還會吸一吸這熱好的、無味的奶水,看看溫度是否適當,成分是否弄對了——3匙水、1匙奶粉、一點糖。我現在還沒有嚐過這個東西呢……”
馬克·吐溫的幽默激活了聽眾的心理情感,聽眾的全部投入又反過來促進了馬克·吐溫的演講。馬克·吐溫演講的成功,正是在這樣一種雙向溝通和交流中而獲得升華。
總之,當眾演講需要吸引聽眾的注意和興趣,並且要創造現場的活躍氣氛,演講者一定要盡力發揮幽默的作用,讓幽默助你演講成功。
用詞精練更能表達內涵
文學家林語堂曾在一次演講前說:“演講應該像女士的超短裙一樣,越短越好。”確實,長篇大作的演說容易使人厭倦,而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演講更能激起聽眾的激情。曆史上不少演講大師惜字如金,言簡意賅,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篇章。
1863年11月19日,南北戰爭結束後,林肯總統在葛底斯堡國家陣亡將士墓園落成儀式中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講。那天的主要發言人是享有盛名的演說家愛德華·埃弗雷。他的演講長達兩小時,而林肯的講話隻有10句話,花了2分鍾,但效果極佳。
現在,愛德華·埃弗雷的兩個小時的演講早已被人遺忘,而林肯那鏗鏘有力的演講,則難以為後人忘懷,成為美國曆史上著名的演講之一。
林肯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語言簡潔、明快,一下子抓住演講的中心,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了深刻的內涵。
林肯演講的成功,給我們留下了幾點啟示:
1.要想達到語言簡潔、明快,就要對演講詞反複推敲,千錘百煉。演講者隻有抱著對聽眾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反複推敲演講稿,盡量用簡潔的語言、清晰的思路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才能贏得聽眾,獲得成功。
2.要熟練地運用演講這門藝術的邏輯力量。演講不是表演,演講的邏輯力量遠遠超過表演式演講的藝術效果。在林肯的演講詞中,演講的中心思想貫穿始終,具有強有力的邏輯力量。
3.內容要集中,文辭樸實精練,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成分。正如葛底斯堡儀式結束後,演講家愛德華·埃弗雷給林肯的信中說:“我花了兩個小時才剛剛接觸到的主題,您幾句話就表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