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20幾歲,公關專家不會告訴你的身體語言秘密(6)(1 / 2)

鄭袖聽了楚王這番話,相信他絕不會懷疑自己對新妃有什麼壞心眼了,不由得為自己的作為感到高興。

一次,鄭袖和新妃閑談的時候,說:“大王經常在我麵前誇獎你,說你能歌善舞,活潑熱情,又溫柔體貼,隻有一點,大王嫌你的鼻子稍矮了點兒。”

新妃聽了,有些不安,摸了摸鼻子,問鄭袖說:“您看這有什麼辦法嗎?”

鄭袖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你以後見到大王時,用手帕把鼻尖輕輕遮一下不就好了嗎?”

新妃以為鄭袖給她出了個好主意,以後隻要見到楚王來就把鼻子遮起來。楚王開始沒注意,後來看她每次都這樣就感到很奇怪,又不好直接問,就問鄭袖:“新妃近來每次見到我時,為什麼總把鼻子遮起來?”鄭袖勉強回答:“我聽她說過,好像……”她故意看了看楚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楚王覺察到這裏有什麼隱情,就追問說:“你說吧。你和我做了這麼多年夫妻,還有什麼不好說的。即使有什麼事,我也不怪罪你。”

鄭袖故意裝出膽怯的樣子,低聲說:“她說過不願聞到你身上的臭味!”

楚王一聽火冒三丈,怒氣衝衝地說:“什麼?敢說我身上有臭味!傳我的話,立即把那個小賤人的鼻子給我割下來!”

就這樣,新妃的麵容被毀掉了。情敵沒有了,鄭袖又得到了楚王的獨寵。

曆史上這種排除異己、陷害別人的例子舉不勝舉,而現實生活中同樣不乏這樣的人。他們總會假裝友善,卻暗施冷箭,為害作惡。

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裏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名額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就把真麵目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在會上擺自己之長,揭別人之短,在背後造謠中傷,四處活動,千方百計把別人拉下去,自己擠上來。

所以,不要被某些人的表麵言行所迷惑,要用慧眼洞察人心,這樣才可避免被冷箭所傷。

識人的兩大禁忌

在人與人互動越來越頻繁、人心越來越難辨真假的當今時代,能否準確識人成了交往的關鍵。想要做到準確識人,一定要牢記兩大禁忌。

禁忌一:憑個人愛好識人。

顏駟曆經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世,直至白發老翁之時,仍在郎署(漢朝官暑名)為郎(宿衛之官名)。很多人都好奇,為何顏駟一生如此不得誌?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說三位皇帝的喜好了。正如顏駟所言:“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漢武帝)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因此曆經三世都沒有晉升的機會,隻好一直在此當差了。”試想,如果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話,顏駟的境遇必定大不相同。

雖說人,有自己喜好的事物與厭惡的事物是常情,但是識人鑒人的時候也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往往會有失精準。在識人過程中,若不能察明對方的本質,而僅憑自己不喜歡這個人下結論,很容易忽略了對方的優點。相反,若完全從自己喜好對方出發,會很容易忽略了對方的缺點。

禁忌二:憑出身識人。

生活中,大家總喜歡用“狗眼看人低”來諷刺那些僅僅以他人的出身來評價是非的人。這種諷刺有些難聽,但僅憑借出身背景來識人確實非常片麵與武斷。

商鞅是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公叔座死前,曾極力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勸魏惠王“以國事聽之”,重用商鞅。但是,魏惠王認為商鞅隻是個家臣,身份太低微了,那些勸告隻是公叔座病得糊塗而亂講的。所以,公叔座死後,魏惠王並沒有重用商鞅。由於一些嫉賢妒能者企圖加害商鞅,商鞅隻好投奔秦國。在秦國,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結果,秦國日強,魏國日弱。

可見,識人時千萬不可因為自己的喜好或僅憑對方的出身背景,將一個人徹底定性,這樣既不客觀也不全麵,很容易錯失良友或結交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