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賊心虛與破謊之術
人們常說“做賊心虛”,這是有道理的。公元前500年,印度一位王子曾設計出一種測謊方法,就是用“聖猴”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實際上,這是利用心理學進行測謊的一種方法。測試時,被測人被告知:有罪的人拽住“聖猴”的尾巴時它會嘶叫。所以嫌疑人被帶入“聖猴”待的黑暗帳篷裏後,無辜者不害怕“聖猴”會叫,進到裏麵就會拉住“聖猴”的尾巴;有罪的人進到裏麵後由於害怕“聖猴”會叫,不敢碰其尾巴,待一會兒便離去。“聖猴”其實隻是尾巴上塗有烏黑塗料的普通猴子。結果可想而知,說謊者由於心虛不敢觸摸“聖猴”,而沒有說謊的人當然不怕。所以,如果嫌疑人從帳篷出來後,雙手是幹淨的,便斷定他就是有罪的人;反之,他就是無罪的人。
由此可知,抓住說謊者內心難以消除的害怕和心虛,讓我們就可以成功地識破謊言。
宋寧宗年間,劉宰出任泰興縣令。一次,一個大戶人家丟失了一支金釵,四下尋找不見,告到縣衙。劉宰調查後,了解到金釵是在室內丟失的,當時隻有兩個仆婦在場,但誰也不承認拿了金釵。
劉宰將兩人帶到縣衙,關在一間房子裏,也不審問。眾人都很困惑,劉宰卻像沒事人一樣,飲酒散步,與大家閑談。
到了天黑以後,劉宰拿著兩根蘆葦走進關押仆婦的房間,每人給了一根,說道:“你們好好拿著蘆葦,明天我要根據蘆葦斷案,誰偷了金釵,誰的蘆葦就會長出2寸來。”說罷關門走了。
第二天,兩個仆婦被帶到堂上。劉宰取過蘆葦審視,果然有一根長出兩寸。劉宰嘿嘿一笑,卻指著手持短蘆葦的仆婦大聲喝道:“你如何盜得主人金釵?還不從實招來!”那個仆婦戰戰兢兢,當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釵,大人如何知道?”
劉宰答道:“我給你們二人的蘆葦是一樣長的,你若心中沒鬼,為何要偷偷截去一節?”
劉宰知道撒謊的仆婦會恐懼和心虛,用這個測試辦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識出了說謊者。
在一些審訊中,會依照生理、心理學原理通過情緒緊張與否來判斷嫌疑人是否說謊。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讓嫌疑人吃稻米做的蛋糕,觀察他咽下蛋糕的表現。如果嫌疑人被蛋糕噎住,那麼他就被認為說謊了。第二種,是“嚼米審判”,即讓嫌疑人抓一把炒米放入自己口中,嚼碎後馬上吐出來。如果這個人能馬上吐出來,則證明是誠實的,反之則在說謊。其原理就是:那些撒了謊且擔心被識破的人,心裏比較緊張,消化功能受到抑製,唾液分泌會減少,從而吞咽蛋糕和吐出炒米時比較困難;那些誠實的人不會覺得緊張,因而他們的消化係統不會受到抑製,唾液分泌正常,吞咽和吐出食物都較順利。英國人通過觀察嫌疑人吃麵包和幹奶酪的順利程度來判斷其是否說謊;阿拉伯遊牧民族則根據證人作證之前用舌頭舔燒燙了的鐵棒的表現,來判斷其證詞的真偽。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想識別與自己交往的人是否說謊,可以通過追問、多角度誘導等方法看對方的情緒反應,從而做出判斷。
拋開先入為主的臆斷
識人是我們人際交往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本領,而我們識人時難免會摻雜一些個人主觀因素,先入為主地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這種識人的方法不利於我們對他人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就會忽略他的缺點而肯定他的一切;當我們討厭一個人時,就會或忽略他的優點而否定他的一切。例如看到一個人衣著整潔,對他印象不錯,則很可能認為他做事細心,有條理,甚至負責任;反之,若對某個人印象欠佳,就往往會全盤否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