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要知道的108個江湖閱曆12.txt(1 / 3)

第二篇 第10章 尋找“零距離”

—— 接近江湖中的陌生人

善於結交陌生人,能使我們擴大交往圈子,開放生活領域,擁有更多的朋友,也使生活更加豐富。仔細想一下,我們的熟人朋友哪一個原來不是陌生人。隻要你有交往的意願,就可以不斷提高日常交際能力。

江湖閱曆55:打開陌生人的心扉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人次。結果證明,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容忍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很多被試者會默默地移到別處坐下,有人甚至明確地問:“你想幹什麼?”

麵對陌生人,我們都有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何力學的是新聞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如願當上了記者。在每天的采訪中,他都要積極主動地找素材,因而接觸到許多陌生人。然而,他的性格卻讓他每次麵對陌生的麵孔時都不知所措,不知如何稱呼對方為好,如何以輕鬆融洽的氣氛進入采訪主題,這使本來設計好的采訪計劃無法完成。何力為此苦惱不已,他想讓自己在他人尤其是陌生人麵前發揮自如,做好本職工作,可就是做不到這點。

生活中,像這樣的事情還不少。在家庭宴會或在外做客時不知說什幺好,弄得很尷尬;平時遇到一個主動找你交談的陌生人,而我們卻沒有勇氣與之攀談等,或認為跟陌生人交往無所謂關係不大的現象。這都是因為我們對陌生人存在恐懼和戒備等心理,如果這樣,我們將錯過許多交往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這樣做是不成熟的表現。我們總希望別人主動,就等於放棄自己在交往中的責任。

其實,善於結交陌生人,能使我們擴大交往圈子,開放生活領域,擁有更多的朋友,也使生活更加豐富。仔細想一下,我們的熟人朋友哪一個原來不是陌生人?隻要你有交往的意願,就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日常交際能力。

敢於接觸陌生人。中國傳統社會一直被熟人社會主宰,注重血緣、親緣、地緣,人們習慣在熟人之間進行交往,就算遇到陌生人,也首先是采取防備,甚至有些敵視的態度。這種想法是很狹隘的,所以我們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不能隻想著一個小圈子,要打破這種堅冰,首先就要拿自己開刀,要敢於同陌生人打交道。

敢於同陌生人打交道,需要對人際關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是邁出陌生交往的第一步。我們首先要相信人的基本麵是善的,過多地懷疑別人的動機和意圖,一味地防範、拒絕,把通向社會的門緊緊關閉,會提高人際交往的成本,甚至會使你成為陌生人社會的被孤立者。

要運用一些交際技巧,縮短和陌生人之間的距離:

“現學現賣”法。交談前,使用多種手段,盡可能地多了解對方。再把所獲的種種細微信息分析探究,由小到大,由微見著,作為交談的基礎。這一方法要求:見麵細看、開口巧問、側耳細聽、敏於思索。看表情,分析其心情;看服飾,猜度其個性;看陳設,琢磨其愛好。提問也是靈活多變的,詢問可在事先,也可在當時;可側麵問他人,也可正麵問本人。要能仔細傾聽對方的每句話,既尊重對方,又能調整自己的談話。最後對看、問、聽取得的信息作思索,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看出真情。務必看清交談的對象,從他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文化水平、心情處境等入手。注意心理相容,使自己的話讓對方愛聽,對方的話自己也能接受。

挖掘共同點法。發現共同點是不太難的,但這隻能是談話的初級階段所需要的。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於對方,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層的共同點,才能如願以償。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麵臨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任務、共同的走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等,隻要仔細發現,與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麵是不難打破的。

適可而止法。留些空缺讓對方接口,讓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談是和諧的,進而縮短距離,因此,和陌生人交談,千萬不要把話講完,把自己的觀點講死,而應虛懷若穀,歡迎探討。

巧用中間物法。尋找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的語言,縮短雙方的距離。如見陌生人手裏拿著一本厚書,可問:“這是什麼書?那麼厚!您一定十分用功!”表示對別人的一切興趣很濃。通過媒介物引發他的自我表露,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捕捉機會法。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交談是雙邊活動,光了解對方,不讓對方了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能從你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

江湖閱曆56:注重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主導地位。人們在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麵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不管暴發戶怎麼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會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主導地位。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地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臉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麵孔負責。”

所以,我們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整飾自己的形象,並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台階。

新聞係畢業的宇峰正急於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不需要!”“那麼記者呢?”“不需要!”“排字工人、校對呢?”“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了。”“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麵寫著“額滿,暫不雇用”。

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宇峰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引起了總編極大的興趣,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心理學家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者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者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

這其實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麵的信息。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麵的信息解釋後麵的信息,即使後麵的信息與前麵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麵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在一些社交場合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隻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