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3 / 3)

文件名稱發布時間主要內容《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製度改革的實施方案》1988.2分兩步實施改革:①將“折舊費、維修費、管理費、投資利息、房產稅”共同納入成本租金,鼓勵個人購房;②將住房消費納入工資,進入企業成本,逐步增加工資並將住房成本租金提高到商品房租金水平《國務院關於繼續積極穩妥地進行城鎮住房製度改革的通知》1991.3提出分步提租、交納租賃保證金、新房新製度、集資合作建房、出售公房等多種房改思路《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1998.7停止住房的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加快住房建設,促使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係;發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規範住房交易市場續表7.1

文件名稱發布時間主要內容《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2003.8堅持住房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方向;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商品房《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2005.3穩定住房價格,著手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引導市場對住房的合理消費《建設部等部門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2006.5凡新審批、新開工商品住房建設,套型麵積90m2以下的住房(含經濟適用房)麵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建設總麵積的70%以上;優先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應,其年度供應量不得低於居住用地供應總量的70%《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幹意見》2007.8把解決城市(包括縣城)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製度改革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製度;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築麵積控製在50m2以內;經濟適用住房套型標準,建築麵積控製在60m2左右現行的住房政策基礎,更傾向於“一種獲得解決問題對策的方法”(Fainstein2005),在實施過程中,也更注重近期效應,而對製度設計鮮有關注,這直接導致了難以控製的連鎖反應和人們對政策穩定性缺乏信心。迄今為止,我國城市領域的製度建設一直沿襲著工具理性發展的思路。而事實上,作為政府對城市空間與社會發展的幹預手段,製度和政策的內涵同時必須強調價值的合理性。工具理性模型具有簡明、易操作的優點,是政策製定者和技術專家都偏愛的方法,其隱含的前提是對價值理性的忽視:假設社會存在共同的價值取向,個人和社會的利益是一致的,是可以被發現並進行分類和量化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的住房政策是這一邏輯的典型體現。然而,盡管人們認識到30年福利住房體係所存在的問題,也意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定的群體和個人的價值觀存在千差萬別,但並沒有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快速城市化和大規模舊城改造的局麵下,人們更多地沉醉於整體城市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理想圖景的實現,無暇顧及社會價值的差異可能已經埋下的危機。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上海城市居住形態的演化證明,係統地梳理相關政策並形成績效更高的製度框架是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環境的重要保障。反思既往政策在製定、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世紀中國城市必須扭轉多年來形成的單一問題導向,全麵、係統地考察居住形態麵臨的新問題和社會發展的宏觀因素,重視這一過程中的地方適應性與環境局限性。

2)技術政策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居住形態的演化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並通過改善應用技術而直接作用於居住空間的營造過程:新材料的使用,如混凝土、金屬、玻璃的應用使居住空間形象一新;新的結構形式,如框架剪力牆、鋼結構的應用突破了居住空間傳統的高度和開間的尺度;市政服務設施技術的改進,為現代居住生活提供了高質量的水、電、氣、暖供應;小汽車走入家庭,改變了人們對時空距離的認知,也對道路、停車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信息技術、綠色產品和生態技術正在醞釀著另一場居住領域的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居住形態的影響正越來越顯現出其影響之巨、影響之廣。

然而“技術的緣由,目的不在於它自身,而在於人。人的目的決定著技術的形態與方式……人設置技術的種種目的決定著技術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這些目的並非‘本來’如此,也不僅是由人們的生存目的決定的,這些目的更多的是由關於美好生活和關心美好生活的觀念,由文化觀念共同決定的”。[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3過度推崇技術文化的作用,或僵化地套用某些原本具有先進內涵的技術,往往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在這一點上,很多國家在上世紀中期都曾有過切身的體驗。SARSAR,全名“StichtingArchitectenResearch”,是荷蘭的一個建築研究協會,主要以其研究的一套設計方法而著稱。SAR理論是針對規模化住房生產提出的一套設計理論和方法,涉及設計住宅單元、結構形式和住宅街區等不同尺度的設計技術與方法。理論的奠基人、原麻省理工學院建築係主任、荷蘭建築師哈布瑞根(Habraken)教授說:工業化的大量性住宅建設”本是一種應急措施,卻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本是一種合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本身卻變成了一個問題——部分地由於它組織得井井有條而且如此大規模地加以運用“張欽哲,朱純華。SAR的理論基礎與我國住宅建設[J]。建築學報,1985。當廉價生產成為生產尺度時,功能主義就成了一種固有的風格選擇。”功能主義模式過於依賴控製論的控製循環技術,以致無法理解文化情境及對精神內容或精神自主性的自由態度。”[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11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認為,現代建築“已墮落為沒有什麼風格的東西,並且屈從於標準化及便宜低廉的經濟命令”。“平庸的東西沒有任何創造性可言,它導致審美觀念、社會概念與設計的平庸、低廉和低級情調”[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41。直至現在,住房開發和建設領域裏仍有較強的技術決定論傾向,認為居住文化的營造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實現。應該承認,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城市居住形態在文化層麵得到了提升,為文化的傳承和開拓創新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是,技術層麵的革新與進步往往隻能改變居住的”形“,而要把握和傳達居住的”神”和“韻”卻是一門更深的學問。需要綜合考慮城市的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外在因素與人文曆史、文化傳統等內在因素,進而領悟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