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1 / 3)

近年來,我國社會學領域關於社會分層的研究呈現多樣化局麵:陸學藝(2002)根據居民的職業結構等社會資源因素將城市居民劃分為管理階層、經理階層、私營業主、勞動者、無業及失業者等10個社會階層;李強(2004)等根據社會利益群體的觀點將居民分為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四個階層;李培林、張翼(2004)根據消費結構特征提出了富裕階層、中上階層、中間階層、貧困階層等7個城市階層。與此同時,相關研究也延伸至對社會分層形成機製的探討:孫立平(2003)從資源的“社會擴散”角度對社會“斷裂”的動因進行了係統分析;米加寧(1998)、邊燕傑等(2002)著重從社會、經濟轉型與社會分層的關聯展開研究;張鴻雁等(2002)結合社會結構的變遷對分層特征進行了解釋。劉精明(2005)等立足於居住形態的實證研究表明:居住模式、社會交往、生活方式和階層意識等四個要素是階層化的內在因素,而在日常生活方麵,階層化的影響卻並不突出。這一結論印證了居住形態自身所具有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提出居住文化既是日常生活中共性和慣性的來由,還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隔離現象的根源。

居住空間是城市的首要空間類型和基本功能載體,它的布局既取決於居民的基本需要,又關係到社區的構成特征。費孝通(2002)在對上海社區建設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指出:隨著人的流動,個人從市場獲得的資源份額有了差別,不同收入人群的出現,表明社會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社會階層逐步形成。這一點在社區層麵就表現為不同人群向不同地域的集中,由經濟上自立的人員所組成的同質居民區已經出現,其數量和規模在急劇增長,而需要外部幫助的弱勢群體也呈現同樣的集中趨勢費孝通。對上海社區建設的一點思考——在“組織與體製: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J]。社會學研究,2002(4)。不同的人群,在內部必然形成不同的關係樣式和組織結構,在外部必然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中心城區的紳士化、郊區的邊緣化、城市貧困的區位化、舊城改造過程中原居民的弱勢群體化等問題紛紛成為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問題。顯然,這些問題盡管以空間形態的異化表象出現,卻直接涉及社會公平、穩定和安全等更為深入的社會形態內涵,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隱患。城市居住形態的時空特征在這裏直接投射為社會問題。

不同的理論和觀點在分析社會階層結構問題時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理論歸宿有較強的一致性:階層結構的分化不僅指一種客觀結構的劃分而且需要綜合考量其他因素與結構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事實上標誌著一個社會內部的階層化水平。從居住形態的係統角度看,經濟、製度、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家庭構成等要素不僅是城市居住形態研究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分析社會分層現象的重要維度。他們在客觀結構中所具有的互動關聯和表現在行動模式層麵的連鎖效應,是引發居住形態隔離與聚集的結構性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城市範圍內的空間分異主要表現為侵入和演替的雙向過程:較富裕的居民階層進入市區(包括中心區及邊緣區)基礎條件良好的中、高檔商品住宅,或位於城市郊區的環境質量優越的獨立住宅。隨著他們的進入和不斷聚集,周邊地區的土地價格、物業結構、社會網絡等也隨之發生變化。低收入群體不斷因舊城更新改造而被拆遷至地價更低的住宅區,總的趨勢是離市中心越來越遠。他們原來居住的地區在房地產市場操作模式下被中、高檔公寓住宅或其他城市功能所替代,原有的物質空間形態和社會空間形態被一同更新。侵入—演替的過程常被歸結為房地產開發追逐利潤的市場行為的結果,它符合城市級差地租的經濟學原理,但分異過程中同時發生的社會人文脈絡重構和特有地域文化流失的問題亦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盡管新的生活方式有許多的優點,但也使我們的社會分裂開來”[美]彼得·蓋茲。新都市主義——社區建築[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鄰裏、親友、同事……這些原本為都市居民提供精神慰藉並作為個體社會地位的參照物消失在茫茫人海,那些曾給城市生活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便利生活在城市更新的目標下被逐漸清除。新的功能、新的階層入駐城市中心,“小市民”階層帶著囊中羞澀的無奈遠走市郊。

案例:黃浦區太陽都市花園

1997年由香港錦發集團投資興建的太陽都市花園占地14.7hm2,總建築麵積63.75hm2,居民1.8萬人。項目位於黃浦區河南路以西,複興路以北,是上海市老城廂的核心地段。該項目的市政配套、動遷補償及七通一平三項費用高達1.3萬元/m2。單位建設成本計6218元/m2,每套住房售價約80萬~120萬元,是上海當年最昂貴的商品住宅之一。定位為高檔住區的太陽都市花園在環境質量、居住條件上與周邊密集的傳統社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長期處於綠地和開放空間嚴重缺乏的老城廂周邊居民隨意進入小區納涼、散步和嬉戲,引發業主的強烈不滿,太陽都市花園最終實行了嚴格的封閉式物業管理。一街之隔的兩種居住形態見證了城市更新與改造的過程中中心城區麵臨的社會空間與居住生活迅速分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