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3 / 3)

單位社區市場化社區利益主體一元化多元化功能組織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行政治理與居民自治相結合人群構成均質階層分化互動模式政府“自上而下”直接幹預經濟生活,包攬社區各項社會事務逐步社會化,形成多元互動的網絡模式2)轉型過程中的社區類型

社會轉型過程中,城市社區由原來較為單一、均質的狀態迅速分化,關於社區類型的研究隨之產生。國際上慣用的社區分類依據大多是土地利用結構與社會特征兩個因子,如馬庫斯(P.Marcuse,1997)將西方城市社區歸納為五種類型:豪華社區、紳士社區、郊區社區、租戶社區、遺棄社區;甘斯(HerbertGans,1967)將西方城市內城社區劃分為四種類型:寄宿區、種族村、貧民窟和灰區;懷特(White1984)將西歐郊區社區類型總結為:被遺棄的傳統公房社區、中產階級社區、通勤社區與新工人階級社區。國內學者對社區分類的因子選取,一方麵借鑒了國外的方法,將用地結構、空間形態和社會因素作為主要依據;另一方麵又結合當代中國城市的複雜狀況和研究的不同側重,出現多種分類的口徑。

黃浦區浙江路“迎世博”舊裏沿街整治後的情景

2008年9月9日黃浦區浙江路保康裏發生火災,由於消防車無法迅速接近起火點而導致居民損失嚴重,並殃及大片毗鄰住戶20世紀90年代初,吳縛龍(1992)曾將中國城市社區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城市舊區中的傳統式街坊社區、單位製社區、混合式綜合社區、演替式邊緣社區、商品房開發型社區和以同鄉移民為主要聚居因素的“自生區”。從組織結構的角度,劉君德(1996)在研究上海浦東新區的過程中提出“行政區—社區”觀點,並將中國城市的社區劃分為行政社區和非行政社區兩類。王興中(2000)采用多因子分析方法,將西安劃分為人口密集混合居住區、幹部居住區、知識分子居住區、工人居住區、邊緣混雜居住區、農業人口居住區六種社區類型。王穎(2002)根據對上海住宅區空間類型的社會調查,將20世紀末上海的社區歸納為傳統街坊社區、單位公房社區、高收入商品房社區、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區和社會邊緣化社區五個類型。不同的分類反映了社會轉型過程中城市社區的迅速分化,多樣而複雜的社區存在形態凸顯出各自的特點和問題。本書僅以上海傳統社區和邊緣社區作為兩個典型的類型樣本,它們一個已經步入暮年,另一個方興未艾;一個位於城市核心地區,另一個地處城市邊緣。除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意義外,它們又都是新世紀城市問題的焦點所在。

(1)傳統社區

上海的傳統社區以裏弄街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長寧、盧灣、靜安、黃浦等上海城市中心區,其中一部分已被列為曆史保護建築。這些社區在空間上具有典型的上海地方文化特色,但建築質量普遍較差。這主要由三方麵原因造成:一是自然折舊,很多裏弄住宅建造於上世紀20~30年代,至今已有80年左右房齡,建築結構早已超出使用年限,出現了維護結構風化、剝落,結構性破損,設備陳舊、老化的情況;二是使用不當,由於居住擁擠,不少居民自行搭建、擴建,在屋頂、天井進行加建,造成了人為的破壞;三是缺乏修繕和維護,多數裏弄居民隻有使用權,或是租住戶,對出資維修積極性不高,而企業或政府出資的維修,由於資金有限,往往也隻能進行外牆的粉刷和加固。譬如黃浦區浙江路一帶為了迎接世博而進行的環境整治,隻對沿街立麵進行了“包裝”,屋頂油漆有的甚至隻完成半個屋頂,大有做表麵文章的意味。

由於建造時間較早,並且缺乏及時的更新改造,很多傳統社區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少裏弄社區未敷設燃氣管網,居民使用液化氣或電力作為熱源。還有相當多生活在舊裏中的居民仍在使用老式馬桶,生活十分不便。集中架設的電線大多為明線,線路老化甚至超負荷運轉。弄堂街巷狹窄曲折,難以滿足消防車通行的寬度和轉彎半徑,一旦失火,難以撲救。另外,人口密集,產權複雜如徐彙區肇家浜路以北裏弄曆史建築保護區,存在代管、代經、國有、宗教、混合、軍產、私產、係統房八種產權形式,甚至在一幢建築內也存在幾種不同的產權形式。同時還存在產權層級繁多的現象,如第一產權人將房屋交房管所代租,由某國營單位在租賃期間繼續出租給其他單位,甚至其他單位再進一步進行分割出租,導致某些住房的產權人模糊不清。使用分散很多已屬公有的裏弄住宅,實際使用權分散在多個住戶。產權人和使用人的錯位是建築更新或維修的一大障礙。等問題的普遍存在,也為社區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硬件環境的破敗直接反映出居民的生活窘境,盡管如此,傳統社區的鄰裏關係卻顯得十分緊密。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居民之間產生了內生的凝聚力,具有格外強烈的守望相助、互相依存的鄰裏情。研究表明,以貧困階層為代表的弱勢群體具有更強的社區歸屬需要。傳統街區近人的尺度與密集的居住狀態為居民交往提供了大量的機會,無論是被動的交往還是主動的交往,都在客觀上形成了較強的相互依賴。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塗爾幹(EmileDurkheim)認為,基於機械團結的社會,盡管分工不發達,但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基於有機聯係的現代社會,雖然具有高度發達的分工,卻由利益依賴取代了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