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高中的少年少女,努力學會的第一課,便是將自己內心的所有情感藏匿得隱秘而又純粹。
我初見她第一眼時,我便在角落裏定睛看了許久。那時她旁邊有人,可亦然如此。那是這種感覺可沒來由,他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感覺,他與她,今後必是有化不開的緣。
往後的日子裏,我們以朋友身份自居。
但那天,因為陡然而生的莫名情緒“大打出手”的我們,在一場關於細枝末節的拉扯中,勇敢呼喊出了自己心底的聲音。”
———《江餘日記》
青春,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曆過的蔥蘢歲月。那是生命裏為數不多美好卻又似乎最最殘酷的時期。它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了無限進步的可能性,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挑戰和磨難。
麵對淩雲組的少年們來說,辯論賽無疑成為了擺在他們麵前難以逾越的一道高牆。
報名參加了辯論賽,了解規則和確認一二三四辯手的人選,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確定團隊成員後,班主任給四位參賽隊員講起了比賽規則、注意事項,辯論技巧和他們幾個人的辯論賽順序。
眾人聽到班主任講起比賽技巧、比賽規則,都是一些什麼從主持人開始到正方怎麼怎麼樣,對方是攻方時我方該如何....諸如此類的,本身看似很簡單的每一個字,怎麼連起來居然是那麼的難以理解。老師講了半天,聽得眾人是一頭霧水,可所謂說是“左耳進右耳出”,幾乎就沒怎麼聽進去。
有些忍不太住的江海,隨即便向班主任提出:“老師說了這麼多技巧,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呢,聽得真的是一頭霧水,我們想來點實際的例子參考一下。”
班主任一聽,直接就來了興致,順著江海的話語,調侃起來眾人:
“好呀,你們一個個的,在這種關鍵節點給我賣關子,聽不懂早說嘛,害得我講了這麼久,才反應過來,原來你們一個個聽不懂哈。真的是!下次再這樣,準敲頭!”
眾人有些俏皮的摸了摸頭,示意老師繼續說下去。
“接下來,大家聽好啦。關於辯論賽呢,其實你可以形象將它比作玩遊戲,四人團體玩三國殺的那種既視感。
玩三國殺時,大家不是也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技巧嘛,辯論賽上也是一樣滴。我給大家舉一個在辯論賽上運用的很經典的技巧,叫順水推舟。
即對方辯手拋出一個觀點,你表麵上應和認同,實際上你隻是在順著他的邏輯思維繼續往下走,也就是你在他的觀點上加點“料”,代入一些耳熟能詳的糾結點,讓對方辯手的觀點在我們設置的這種特定條件下不能成立,這個時候,對方也許就會露出破綻與馬腳,我方抓住了,便可得出一個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比如:在愚公應該是搬家,還是移山的辯論中。
反方提出:愚公本就可以選擇搬家呀,現代人不就是如此嗎,偏遠地區遷移至發達地區。這樣既節省人力、物力與財力的同時,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等各類資源,這樣做不是一舉兩得嗎?”
正方:愚公搬家的的確確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可對方辯友貌似忽略了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我們現代能夠搬出偏遠地區,走出大山,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便利的交通。愚公一家所處的地方,一沒有便利的交通,二古時放棄原有住所,選擇在茫茫大山之中遷徙奔波,那危險程度不言而喻。綜上所述,我方認為還是要先移山。
我們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寓意是愚公鍥而不舍的精神,反方卻將矛盾的重點轉移到了搬家和移山方麵去,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所以正方就借對方搬家的說法,認同了觀點但是又提出愚公所處環境沒有搬家的條件,還是要先移山才能搬家。”
除了這些技巧外,班主任還講了其他技巧,例如緩兵之計,移花接木,引蛇出洞等等技巧。
四人學沒學到是真不清楚,聽得津津有味的,那是一定的。
“哦,原來是這樣,看來技巧真的很重要。”
班主任按照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學科特長特點,同時在征求了每一個人意見後,最後定許馨怡為第一辯手,晟睿為第二辯手,江海為第三辯手,舟餘為第四辯手。
四人在初賽時代表的是正方辯手。
最後,班主任還讓大家每人準備了一句辯論格言,方便比賽初次介紹時使用。
在短暫講述完辯論賽規則後,班主任還給大家放映了一些往期優秀辯論賽的視頻,讓大家觀摩觀摩辯論現場,深入了解辯論規則,學習揣摩辯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