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經曆了冷戰時期的均勢和後冷戰時期的“超越均勢”兩個階段。“9·11”事件後,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繼續超越均勢,但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冷戰時期美國在南亞地區實行的均勢戰略,既有遏製蘇聯的目的,也有對抗中國的考慮;既有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支印反華的戰略安排,也有20世紀60年代後期利用巴基斯坦這一渠道打開中國大門的外交手段。
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南亞地區推行的“超越均勢”戰略同樣是影響和製約中國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後,美國同時發展與巴基斯坦的反恐戰略同盟關係和與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這對中國的南亞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這種影響、製約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中國處理與南亞國家(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時“美國因素”的上升和如何應對正在形成中的中美印戰略三角(strategictriangle)。
一、中國與南亞
中國是南亞最大的鄰國,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有4000多公裏的邊界。這4個國家(如果再加上阿富汗)占了中國14個陸上鄰國的約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南亞是我國鄰國最多的地區。①中國與南亞的最早接觸至少可以追溯到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Silk Route),這一貿易通道把古代中國經南亞和中亞與外部世界連接起來。西方殖民者於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中葉分別來到次大陸和中國,割斷了中國與南亞的正常交往。西方殖民統治不僅在南亞國家之間,也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留下了領土爭端。印度和中國分別於1947年和1949年獲得獨立。但是,冷戰時期的東西方對抗不僅使南亞發生分裂,也嚴重影響了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關係。經過10多年的友好關係後,中國與印度因邊界問題而發生衝突,這造成了兩國以後幾十年對對方的不信任。中印之間的敵對不僅因為和表現在雙邊分歧,還在於對外關係上他們分別與對方的對手結成緊密關係:中國成為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的朋友和印度的朋友(蘇聯)的對手,或者說,印度成為中國的對手(蘇聯)的朋友和中國的朋友(巴基斯坦)的對手。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中國和印度都調整了對外政策,使兩國關係趨向穩定和正常化。冷戰的結束更為兩國改善關係提供了動力和機會,雙方在邊界地區采取了信任建立措施(CBMs)。但是,1998年印度以“中國威脅”為借口進行核試驗,加上久拖不決的邊界問題使兩國關係再次陷入低穀。經過兩國領導人的努力,特別是兩國總理於2002年和2003年的互訪,兩國關係已有極大的改善。現在,中國和印度作為兩個崛起的經濟體和地區大國更有自信以理性和理智的方式處理雙邊和地區問題。與中印關係的曲折變化不同,中國與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亞國家之間一直保持著友好和穩定的關係。
正是在這樣的地理、曆史和政治背景下,中國和南亞(特別是印度)互相構成不可分割的戰略環境。
印巴:均勢對中國最有利?
20世紀50年代,中國同時與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良好關係。然而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中印關係就一直處於冷淡狀態,而中巴關係則經受了時間的考驗。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中印關係得到改善,中巴友誼繼續得到發展。90年代後期,伴隨著次大陸發生的一係列重大事件,特別是1998年的核試驗、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和巴基斯坦的軍事政變、2000年克林頓訪問南亞,印度逐漸崛起而巴基斯坦慢慢衰退,南亞的地區均勢逐漸發生轉變。
“9·11”事件後,南亞作為反恐前線地區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巴基斯坦與美國結成反恐同盟,隨後又成為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國”,得到美國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印度則與美國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安全合作不斷升溫。中國在與巴基斯坦繼續維持和發展傳統友好關係的同時,與印度的雙邊關係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印巴之間的關係卻並未因為同時與美國和中國關係的改善而取得重大進展。印度和巴基斯坦在2001—2002年間還一度緊張對立。
克什米爾、核和導彈擴散、恐怖主義,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這三個問題產生於不同時期,但現在卻緊密聯係在一起。曆史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端如果沒有聯合國和大國(如美國、俄羅斯、中國)的幫助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考慮到南亞在克什米爾問題上衝突的危險性和升級為核戰爭的可能性,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應采取積極和具體的步驟以消除緊張局勢,尋求解決長期衝突的各種方法。在得到最後解決之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應尊重實際控製線而不單方麵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