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美國駐印大使顧問、現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特利斯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進一步提出,為了實現長期目標美國應犧牲重要的短期利益。
他向美國政府提出了一項新的戰略:幫助巴基斯坦的改造,包括在戰略上,改變巴基斯坦軍隊關於與印度的衝突是永久和不可避免的認識;經濟上,改革巴基斯坦的戰爭經濟形態,鼓勵私人經濟活動;政治上,建立新的政治規則,使巴基斯坦成為一個溫和的穆斯林國家;社會上,促進市民社會的成長。[65]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南亞項目主任謝弗認為:“要避免曆史的重複,美國決策者必須使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政策去個人化(depersonalize),並為接觸政策建立兩個基礎:長期的民主議程以加強巴基斯坦製度的法治化;持續和現實的方法以便與巴基斯坦和印度一起處理並最終解決他們之間長期和危險的爭端。”[66]此外,還應加強巴基斯坦的市民社會,如政黨、非政府組織、媒體和其他社會組織。[67]
而從巴基斯坦方麵來說,似應製定一項國家建設的戰略。有兩點非常清楚:一是充分利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支持重樹國際形象,並重新開始國內民主化進程;二是應認真和適當考慮在美國的幕後推動和聯合國的幫助下,直接與印度開展雙邊對話。這無論對穆沙拉夫(有人稱他為“布什拉夫”[68])個人還是對整個巴基斯坦來說,都無疑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小結
“9·11”事件後,美印、美巴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印巴之間卻仍然保持緊張。
通過本章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布什上台執政之初,繼續實行向印度傾斜的南亞政策。“9·11”事件後,美國同時與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良好關係,美國努力與反恐前線國家巴基斯坦重建夥伴關係,同時與崛起的大國印度發展戰略關係。而這種關係的基礎存在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