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繼續超越均勢:反恐與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4)(2 / 3)

盡管美國與印度短期內在巴基斯坦、恐怖主義和克什米爾等問題上有分歧,但這並不能掩蓋美印在共同商業利益、安全合作和民主價值上的長遠共性。美國駐印大使布萊克韋爾在一次演講中說,“很難找到兩個國家像美國和印度那樣同樣程度地同時麵對三個強大挑戰———在民主價值基礎上促進亞洲安全;每天麵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需要減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進一步擴散。”[52]也許他的估計有點過高,但美國確實在次大陸獲得了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多的影響和手段。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和援助是後者國家重建的動力和機會。而美國的合作對印度實現其經濟、政治、安全和外交目標,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美印戰略夥伴對中國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包括美國和印度因素分別在中印、中美關係中的作用,以及中美印戰略三角更具有現實意義(見結語部分的分析)。

第四節巴基斯坦:從“前線國家”到“主要非北約盟國”

除了阿富汗,巴基斯坦是受“9·11”事件影響最大的伊斯蘭國家,這種影響對巴基斯坦來說是非常明顯和深遠的。在阿富汗開展的“持久自由行動”,更使巴基斯坦成為美國反恐行動中的“前線國家”。因此,美國立即要求巴基斯坦作出選擇,要麼加入美國領導的反恐聯盟,要麼繼續與塔利班政權為伍而與美國敵對。

巴基斯坦方麵,穆沙拉夫正確估計了形勢,並在“9·11”事件後72小時內作出了“戰略性”和“困難的”選擇:從塔利班政權的支持者變為塔利班政權的敵人。

穆沙拉夫深知,如果巴基斯坦不與美國合作,巴基斯坦將被美國和國際社會排斥和孤立,甚至巴基斯坦本身因為支持塔利班和與之關係緊密而有可能成為受打擊的目標。2001年9月19日,穆沙拉夫向巴基斯坦人民解釋了他決定參加美國反恐行動的理由,是基於巴基斯坦4個方麵的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經濟複興、維護戰略核武器和導彈設施的安全、克什米爾問題。在2002年1月12日向全國發表的電視講話中,穆沙拉夫指出:“我們決定參加國際反恐聯盟,我們做出這個決定是基於原則和我們的國家利益”。他還說:“巴基斯坦不會允許其領土被用來進行恐怖主義活動”。[53]他還提出經濟和社會改革是其政府的迫切的優先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非常重視巴基斯坦在全球反恐中作為前線國家的作用。美國認識到,沒有穆沙拉夫和巴基斯坦的支持,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很難取得成功。有兩個因素使巴基斯坦在美國眼中重新獲得了戰略意義:一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並且是少數幾個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二是巴基斯坦本身有可能“構成美國的兩大主要安全威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與恐怖主義的聯係”。[54]2001年10月,美國決定取消因1998年核試驗和1999年軍事政變而對巴基斯坦實施的製裁。11月,布什就巴基斯坦至關重要的支持,向來訪的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表示感謝。[55]2002年2月,穆沙拉夫再次訪美,布什公布了一份新的援巴計劃,主要內容包括:(1)債務免除———2003財政年度免除約10億美元的債務;(2)民主援助———為2002年10月在巴基斯坦進行的立法選舉提供20億美元的技術支持;(3)教育援助———2002年度提供3400萬美元的教育援助計劃,並開始一項多年度總共約1億美元的支持巴基斯坦加強教育及其改革的項目;(4)防務合作———重新建立防務協商小組討論軍事關係,2003年度為國際軍事教育與訓練(IMET)提供100萬美元,恢複核安全問題的對話;(5)執法合作———已成立的執法聯合工作小組以改進反恐和反麻醉品中的合作,美國司法部長將邀請巴基斯坦內政部長到華盛頓討論反恐問題;(6)科技合作、空間合作、市場準入等。[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