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 茶聯(2 / 3)

還有一次,浙江的學政大人錢維城要去拜訪他。前麵開鑼喝道,高舉“肅敬”、“回避”虎頭牌的儀仗剛過望仙橋,錢維城在轎裏看到杭世駿穿了短袖葛衣,拿了把芭蕉扇在賭錢。錢維城連忙下轎,作揖敬道:“前輩在這裏呀?”杭世駿原想用芭蕉扇遮麵孔,看來遮不住了,隻好說:“你看見我啦!”錢道:“我是特地要到府上拜訪的。”杭忙說我家狹小,容不得許多。兩人推來推去,最後還是把錢擋回去了。一起賭錢的人,躲到橋下,一個個出來,驚道:“你是什麼人?連學政大人都這樣敬重你!”杭不肯告姓名,隻說:“他是我同事過的後生小輩。”

乾隆三十年(1765),皇帝遊江南,過杭州時,杭世駿按例參與迎駕。皇帝問他何以為生?當時,他已70歲,大約教不得書,更加落魄,答稱:“擺舊貨攤。”皇帝問:“什麼叫‘舊貨攤’?”杭答:“買些破銅爛鐵,擺地攤賺點小錢。”皇帝大笑,寫了“買賣破銅爛鐵”六個字送給他。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遊江南,又過杭州,杭世駿又參與迎駕。皇帝對左右說:“杭世駿還沒有死呀?”結果當天夜裏就死掉了。

杭世駿人奇字也奇,有點不守規矩。但令人越看越好,不規矩而生動,不做作而飄逸,總的是很有書卷氣。聯文:“作客思秋,議圖赤腳婢;品茶入室,為仿長須奴。堇浦杭世駿。”(圖60)聯中提到“品茶”,其實,與茶有關的不僅“品茶”兩字,還有“赤腳婢”、“長須奴”,都與唐盧仝品茶有關,算來,18字中有8字直接與茶有關。其餘的字,也是圍繞這8個字的。“思秋”,意即悲秋。晉張華詩:“吉士思秋,實感物化。”因作客而悲秋,有可能是京官清苦,生活冷寞,或是杭世駿在翰林院時所書。

作者:清·劉墉、翁方綱作品:《鬆窗》聯

劉墉、翁方綱都是乾隆年間的著名書法家,與梁同書、王文治合稱“乾隆四大家”。劉、翁都寫過以“鬆窗”開頭的七言行書聯。但二聯有四字不同。劉聯作:“鬆窗試玉端溪潤,石鼎烹雲顧渚香。”,翁聯則作:“鬆窗露浥端溪潤,石鼎雲霏顧渚香。”字不同,內容則同。上聯說寫字,下聯說烹茶。

“端溪”,指以廣東高要縣東南端溪所產石製硯台,唐時即出名,為硯中上品。好的硯台滋潤而易發墨,嗬氣即成水珠。“試玉”的“玉”泛指玉石,此處指石硯。“石鼎”,陶製烹茶用具,也作“石銚”。唐皮日休詩:“鬆扉欲啟似鳴鶴,石鼎初煎若聚蚊。”宋龐樹柏詩:“人在四圍晴翠裏,石銚鬆火烹新泉。”“顧渚”,唐時即以產茶聞名。《國史補》:天下名茶,“劍南有蒙頂、石花,湖州有顧渚、紫筍。”“烹雲”,指烹茶時水氣凝結,有似雲霧。

說了聯語含義,再來說說兩個書法家: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內閣學士、《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後曆任吏部、工部、兵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相國),卒後諡文清。書法初學鍾繇、顏真卿,後學趙孟頫、董其昌,遍涉各家,博采眾長,然後自成一家,渾厚雄健,似棉裹鐵。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二十歲即考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督學江西、山東等地,擢內閣學士。書法學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謹守法度。翁方綱活到八十六歲,身體健康,目力尤勝。每年元旦,必用西瓜子仁書四楷字。五十歲時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寫“天子萬年”,七十歲猶能寫“天下太平”。

劉、翁二人的書法取向有所不同。劉獨創新意,翁則學透古人。有這樣一個故事:劉墉有個學生叫戈仙舟,是翁方綱的女婿。有一次,戈仙舟向翁方綱拜節,翁對戈說:“請你問令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戈轉告劉,劉當即說道:“請你也問令嶽,他寫的字哪一筆是自己的?”

我們試拿這兩副對聯來作比較。翁方綱的字,筋骨健挺,較為外露;劉墉的字,端莊穩健,較為內含。翁字猶似山村健婦,力能挑擔;劉字猶似大家閨秀,儀態萬方。

同頌顧渚香,香味有同有不同。

作者:清·伊秉綬作品:《溪上》聯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曾作刑部主事、廣東惠州、江蘇揚州知府。工書,也喜繪畫、刻印,並有詩集傳世。

伊秉綬工隸書,與鄧石如有“南伊北鄧”之稱。還將篆隸筆法用於行楷,自成一家。他曾給兒子伊念曾寫下三十二字的書法心得:“方正、奇肆、恣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毫端變幻,出乎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伊秉綬卒後,揚州人將其附祀於紀念宋歐陽修、蘇東坡、清王士禛的“三賢祠”中,稱“四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