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六三)秋,七月。
(經六四)冬,宋人取長葛。
外取邑不誌,此其誌,何也?久之也。
隱公(經七一)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
(經七二)滕侯卒。
滕侯無名,少曰世子,長曰君--狄道也,其不正者名也。
(經七三)夏,城中丘。
城,為保民為之也。民眾城小,則益城。益城無極。凡城之誌,皆譏也。
(經七四)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雲者,以其來接於我,舉其貴者也。
(經七五)秋,公伐邾。
(經七六)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衛也;戎衛者,為其伐天子之使,貶而戎之也。楚丘,衛之邑也。以歸,猶愈乎執也。
隱公(經八一)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不期而會曰遇。遇者,誌相得也。
(經八二)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
名宛,所以貶鄭伯,惡與地也。
(經八三)庚寅,我入邴。
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邴者,鄭伯所受命於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經八四)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諸侯日卒,正也。
(經八五)辛亥,宿男卒。
宿,微國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
(經八六)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諸侯之參盟於是始,故謹而日之也。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經八七)八月,葬蔡宣公。
月葬,故也。
(經八八)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包來。
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經八九)螟。
(經八十)冬,十有二月,無侅卒。
無侅之名,未有聞焉。或曰隱不爵大夫也,或說曰故貶之也。
隱公(經九一)九年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南,氏姓也。季,字也。聘,問也。聘諸侯,非正也。
(經九二)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震,雷也。電,霆也。
(經九三)庚辰,大雨雪。
誌疏數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雨月,誌正也。
(經九四)俠卒。
俠者,所俠也。弗大夫者,隱不爵大夫也。隱之不爵大夫,何也?曰:不成為君也。
(經九五)夏,城郎。
(經九六)秋,七月。
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
(經九七)冬,公會齊侯於防。
會者,外為主焉爾。
隱公(經十一)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經十二)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經十三)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內不言戰,舉其大者也。
(經十四)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取二邑,故謹而日之也。
(經十五)秋,宋人、衛人入鄭。
(經十六)宋人、蔡人、衛人伐載,鄭伯伐取之。
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故主其事也。
(經十七)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郕,國也。
隱公(經十八)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天子無事,諸侯相朝,正也。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諸侯來朝,時正也。特言,同時也。累數,皆至也。
(經十九)夏,五月,公會鄭伯於時來。
(經十十)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經十十一)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公薨不地,故也。隱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弑賊不討,不書葬,以罪下也。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
穀梁傳桓公桓公(經一一)元年春王。
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為無王之道,遂可以至焉爾。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經一二)正月,公即位。
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弑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於先君也。
(經一三)三月,公會鄭伯於垂。
會者,外為主焉爾。
(經一四)鄭伯以璧假許田。
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無田則無許可知矣。不言許,不與許也。許田者,魯朝宿之邑也。邴者,鄭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見魯之不朝於周,而鄭之不祭泰山也。
(經一五)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於越。
及者,內為誌焉爾。越,盟地之名也。
(經一六)秋,大水。(傳)高下有水災曰大水。
(經一七)冬,十月。
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後為年。
桓公(經二一)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
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與夷之卒也。
(經)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書尊及卑,《春秋》之義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於是乎先殺孔父,孔父閑也。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稱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稱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諡也。或曰:其不稱名,蓋為祖諱也。孔子故宋也。
(經二二)滕子來朝。
(經二三)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
以者,內為誌焉爾。公為誌乎成是亂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辭而加之焉。於內之惡,而君子無遺焉爾。
(經二四)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
桓內弑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其道以周公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討之鼎也。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經二五)秋,七月,紀侯來朝。
朝時,此其月,何也?桓內弑其君,外成人之亂,於是為齊侯、陳侯、鄭伯討。數日以賂,己即是事而朝之。惡之,故謹而月之也。
(經二六)蔡侯、鄭伯會於鄧。
(經二七)九月,入杞。
我入之也。
(經二八)公及戎盟於唐。冬,公至自唐。
桓無會而其致,何也?遠之也。
桓公(經三一)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於嬴。
(經三二)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
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言而退,以是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