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原始社會(3 / 3)

這個故事,或許能解釋原始社會裏的“道德”觀念。

關於原始社會末期,一直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和傳說,但是今天我們隻談談考古發現,以著名的半坡遺址為例,你可能要為遠古先民的智慧驚歎了。

半坡遺址, 距今六千多年前,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遺址之一,先說說地理環境,依山傍水,即可進山狩獵,也便於捕魚打撈,而且北麵還是一處很開闊的平原,適合種植發展農業,可見,咱們的遠古先民很會挑選定居的生活環境,兩個字“絕佳”。

半坡居民的人口總數約400-600人,當然這是根據房屋規模來進行推測的,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算是大型部落聚集地的居住區周圍,卻由一條大深溝環繞,全長300多米,寬7、8米,深5、6米。

乍一看這個數字沒什麼了不起,但若想想現代的房屋高度,這個深溝有2層小樓一樣的高度,作為一種防禦工事,用來抵禦野獸或其他災害、又或者其他部落的攻擊,溝外則是製陶區以及墓地。

但是,在挖掘工具還比較落後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得挖了多久才挖完?

令人疑惑的是,有人計算過,這個大溝裏挖出來的土,要是放到今天,那得用大卡車來回運輸3600多趟才能運走,半坡居民是怎麼做到的?

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都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部落中心的一座房子最大,半坡部落也是如此,一座大房子坐落在居住區中心,這裏是部落人舉行集會和其他活動的場所,其他小房子則圍繞著它分布在周圍,裏麵居住著部落裏的女人或對偶婚小家庭。

考古學家還在半坡發掘出了近萬件生產和生活工具,從這些出土的工具來看,半坡人不僅從事農耕、漁獵、采集等,同時還要進行製陶、紡織、工具製造等生產活動來維持生存。

其中有兩件大家可能很熟悉——人麵魚紋彩陶盆和尖底瓶。

但可能大家需要再熟悉一下:人麵魚紋彩陶盆,這件彩陶盆不太大,內壁上,用黑色描畫著兩組相同的圖案,圖案兩兩相對,對稱分布。

一組是兩條用線條描畫的魚,看樣子可能是鯉魚;另一組是兩個人麵魚紋圖案,這種圖案很奇特,以前人們從來沒見過。

更奇特的是,人麵嘴角處各畫著一條魚,耳朵處還各畫著一條小魚,很有趣味,這或許是部落圖騰,可又何嚐不在表達對豐收的祈願,想沒想起現代春節年畫?也是年年有魚(餘)。

尖底瓶,這個瓶子很有意思,不知有多少人因為這個瓶子迷上了仰韶文化。

這是個看起來很普通的瓶子,由於我們這個時代見過太多了,很容易忽略這個尖底瓶本身,大家或許都知道這是一種汲水器,

但你知道這個瓶子設計得多麼巧妙嗎?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姑娘將瓶子橫倒在水麵上(瓶身兩側“耳朵”用來吊繩子),隨著瓶內水量增加,瓶子自動立起,姑娘扯一下繩子,取水完畢,而且不用擔心水灑出,因為瓶口很小。

怎麼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再說一下,後世人們有多愛這個瓶子!

周代有一種被供奉於廟堂之上的奇特之物——欹qī器,這個器物渾身散發著尖底瓶的氣質:空著時會傾斜,無法直立;注入一半水量就可端正地擺放;注滿水又會自動翻倒。

據說魯國國君把這奇異的容器放在宗廟中作為“座右銘”,孔子看到後不認得此物,便問於守廟者的人這是什麼,守廟者便將特點講給孔子,對此,孔子十分感慨地說道:“唉,哪有滿盈而不翻倒的呀!”寓意深遠。

怎麼樣,原始社會是不是要比想象的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