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不止減肥要講方法,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銷售經理經常對業務受挫的推銷員說:“再多跑幾家客戶!”父母常對拚命讀書的孩子說:“再努力一些!”建議雖然很好,卻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忽視了正確方法的重要性。就像有人曾經問一位高爾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練習?”高爾夫球高手卻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揮杆的要領掌握好,再多的練習也沒用。”
在工作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絕對不應該一味蠻幹,而要多開動腦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3.一切皆有可能
工作中許多事情我們都能做到,但是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其實,如果能夠堅持不懈地前進,就一切皆有可能。
被譽為“打工皇後”的吳士宏,在1985年時還是一名小護士,後來她學了一年半的英語,就壯著膽子到IBM去應聘。那時的她,站在長城飯店的玻璃轉門外,足足用了5分鍾的時間來觀察別人怎麼從容地步入這扇神奇的大門。
兩輪的筆試和一次口試,吳士宏都順利通過了。麵試進行得也很順利。最後,主考官問她:“你會不會打字?”
“會!”吳士宏條件反射般地說。
“你一分鍾能打多少字?”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數字,吳士宏馬上承諾說可以。她環顧四周,發現考場並沒有打字機,果然考官說下次再考打字。
實際上,吳士宏從未摸過打字機。麵試結束,她飛也似的跑了出去,找親友借了170元錢買了一台打字機,沒日沒夜地練習了一個星期。雙手累得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但她竟奇跡般達到了考官說的要求。
在困難麵前必須要樹立“我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盡可能用“可能”來代替“不可能”。
隻要善於尋找新思路,能用正確的方法,一切就皆有可能。
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現代人的競爭環境:“每一條跑道上都擠滿了參賽選手,每一個行業都擠滿了競爭對手。”在擁擠的行業競爭通道中,怎樣才能成為令人羨慕的領跑者呢?最簡捷的方法就是: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甘於平庸的人並不能稱得上對自己負責。把“早幹”和“巧幹”當成自己的工作標準,不斷告訴自己“我能夠做得更好”,並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才能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將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1.馬上行動
有一位滿腦子都是智慧的教授與一位文盲相鄰而居。盡管兩人知識水平、性格等有天壤之別,但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快富裕起來。
每天,教授蹺著二郎腿大談特談他的致富經,文盲在旁虔誠地聽著,他非常欽佩教授的學識與智慧,並且開始依著教授的致富設想去行動。
若幹年後,文盲成了一位百萬富翁,而教授還在空談他的致富理論。
這則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做事不能隻停留在言語上,優秀員工的最佳表現總是在行動上,而不是在嘴上。因此,在職場中,不要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工作中,一旦確定任務和目標,就要馬上付諸行動。否則,機遇就會在你的猶豫不決中溜走。高效的執行力是通往成功的途徑。
“馬上行動”則是高效執行的保障,應該成為做事的正確態度。現在是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在風雲變幻的現代社會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稍有遲疑,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想,變得一文不值。因此,想到就立即付諸行動。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他們審時度勢之後能立即付諸行動,“現在就幹,馬上行動”是他們的口頭禪。
2.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芬蘭有句諺語:“寧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也不要用一周時間徒勞蠻幹。”做事不能一味蠻幹,而應學會巧幹。
巧幹說明能夠摸清形勢,巧用策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能成大事者,大多是處變不驚,有策略、有計劃地達到自己目標的人。這些人通常能夠把握規律,抓住關鍵,集中力量去突破關鍵點,使事情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