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忘掉"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本來是經濟學中的概念。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而且不能不途退票。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可是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電影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
以看電影為例,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忍耐著看完;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再考慮錢的事。當前要做的決定不是後悔買票了,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電影。因為票已經買了,後悔也於事無補,所以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決定是否再看下去。如果是一個聰明人,選擇把電影看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選擇退場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不計沉沒成本反映了一種向前看的心態。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以前走的彎路、做的錯事、受的挫折,何嚐不是一種沉沒成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總想著那些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隻是自我折磨。
過去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無論對錯,都已經無法更改,這與沉沒成本的道理是一樣的。昨天的成本是贏是虧,都是昨天的支出,在今天看來,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沒成本。人在思考問題時老是後悔莫及、悔不當初,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尋找痛苦。理性的人應該是關注於未來,而非過去。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為錯過了月亮而傷感,那麼你也要錯過繁星了。承認現實,勇敢地承認自己過去言行的對與錯,忽略沉沒成本,才能以全新的麵貌去麵對今天,這才是一種健康的、快樂的人生態度。
3.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人們常常給自己增添很多無形的包袱:曾經發生過的痛苦和悲傷的往事;明天無法預料的事情……我們就是用這樣的鎖鏈鎖住了幸福,給自己的生命增添了太多的負擔。
有一個流浪漢在看不見盡頭的路上長途跋涉,他背著一大袋沉重的沙子,身上纏著一根裝滿水的粗管子,兩隻手裏分別拿著兩塊大石頭,脖子上用一根舊繩子吊著一塊大磨盤,腳腕上係著一條生鏽的鐵鏈,鐵鏈上還拴著大鐵球,頭上還頂著一個已腐爛發臭的大南瓜。這個流浪漢吃力地走著,每走一步,腳上的鐵鏈就發出嘩嘩的響聲。他呻吟著,抱怨他的命運如此不幸,抱怨疲倦在不停地折磨著他。
正當他頭頂烈日艱難前行時,迎麵走過來一位農夫。農夫問:“喂,流浪人,你為什麼不將手裏的石頭扔掉呢?”
“我真蠢,”流浪漢明白了,“我以前怎麼沒想到呢?”他扔掉了石頭,覺得輕了許多。不久,他在路上又遇到一位少年。少年問他:“流浪漢,你為什麼不把頭上的爛南瓜扔了呢?為什麼要拖著那麼重的鐵鏈子呢?”
流浪漢答道:“我很高興你能給我指出來。我沒意識到我在做什麼。”他解開腳上的鐵鏈子,把頭上的爛南瓜也扔到路邊摔得稀爛。
有一位老人從田裏走來,見到流浪漢十分驚異:“啊,我的孩子,你扛了一口袋沙子,可一路上有的是沙子;你帶了一根大水管,可你瞧,路旁就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它已伴隨你走了很長一段了。”
聽到這些話,流浪漢又解下大水管,倒掉了裏麵已經變了味的水,然後把背上的袋子卸了下來。突然,他看到了脖子上掛著的磨盤,意識到正是這東西使他不能直起腰來走路。於是他解下磨盤,把它遠遠地扔進了河裏。
他卸掉了所有負擔,在傍晚涼爽的微風中,去尋找住宿之處。此時,他覺得自己的腳步輕鬆而愉悅,比原來快樂了許多。
得與失是我們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徘徊於失與得之間。但很多人失不得,也失不起;對於他們來講,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同時也會失去心理上的平衡。
但人們想不到的是,正因為不想失去,背負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如果達到了極限,可能就得拋棄一切。與其如此,還不如在行走的過程中,主動放下一些東西,保持輕裝狀態,順利前行,去追尋前方的美好。
放棄抱怨,劣勢也能化為優勢
在職場上,隨處可見“牢騷族”或“抱怨族”。他們把抱怨的“槍口”指向任何一個角落,埋怨這個、批評那個,身邊很少有人能幸免。他們處處都能看到毛病,因而處處都能看到或聽到他們的批評、發怒或生氣。抱怨使他們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不斷退步。
其實,真正優秀的人從來不去抱怨環境給予了自己什麼,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失敗找尋任何借口。他們隻會勇敢地麵對生活,以理性的思維尋求解決辦法,最終收獲成功。
1.不能改變手中的壞牌,就改變出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