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 (1)(1 / 3)

四兩撥千斤,用杠杆撬動地球

“四兩撥千斤”,關鍵是要找到支點。找到了它,輕易就可以撥動千斤的重量。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得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這個支點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才能找到這個支點?當它出現的時候又應該怎樣抓住它?這其中有多少偶然性,又有多少必然性?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學會轉換思路,找到處理問題的最佳方法,往往能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好的效果。

遇到問題隻會蠻幹而不知改變,隻會得到事倍功半的結果;而懂得轉換思路,靈活做事,找到最優處理辦法,就能“四兩撥千斤”,讓問題迎刃而解。

1.小“支點”撥動大成功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勤勤懇懇,每件事都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收效甚微,這是事倍功半的人;一種人花時間不多,精力耗費也少,無論是工作效率還是工作質量,都是一流的,這是事半功倍的人。

在解決問題時,不要一味埋頭苦幹,而要思考一個可以撥動問題的“支點”。這個“支點”是一個巧方法,有了它就會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就能用“小球”轉動“大球”。

在東太湖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個帶狗捉鱉的老漢。他在太湖邊生活了半個世紀,對鱉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找到了老鱉“晾灘”的規律:每逢產卵或驕陽如熾時,鱉便會爬上岸來,在蔭涼處吹風、透氣、納涼;有時為爭一塊風水寶地,眾鱉竟簇在一起,疊起羅漢來。太湖邊蘆葦茂密,沼澤地連綿不絕,給捕鱉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且老鱉感覺靈敏,稍有動靜,便會立即逃之夭夭。

於是,老漢訓練了一隻小狗,讓小狗成了捕鱉的能手。他的方法是選擇一隻優質小狗,養在一個不深的地洞中。小狗進洞後,讓它挨餓,每日3次於洞口上風處,熏鱉殼鱉骨,再以鱉湯拌飯供食。如此反複進行三四次,小狗便對鱉有了興趣,一聞到鱉的氣味就會立即撲上去。這樣,小狗就成了捕鱉能手了。

捉鱉老漢能夠想到用訓練有素的小狗來代替自己捉鱉,原因在於他善於尋找方法,從而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智者多助力,愚者多阻力

有個人接連三天在集市上賣馬,卻沒有人理睬他。這人備了一份厚禮去見相馬專家伯樂,說:“我想把我的馬賣掉,可接連三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請您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圈,離開時再回頭看它一眼。”

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來到集市上繞著馬轉了幾圈,離開時還回過頭去看了一眼。結果,伯樂剛走,這匹馬就以十倍於原來的價格賣出去了。

駿馬在集市上一連三天也沒有能夠顯現出價值來,因為集市上的馬太多了,好比一顆珍珠被埋在一堆玻璃球中而不能看出貴重一樣。賣馬人借用伯樂善於相馬的名聲,把自己的馬賣了一個好價錢,這是他善於借力打力的結果。

在工作中,借用他人的力量,有時能收獲更大的成功。

美國船王丹尼爾·洛維格購買第一艘貨輪時,因為沒有東西可抵押而被銀行拒絕。他找到一家信譽好的石油公司,設法跟這家公司簽訂了租賃合同,將自己準備購買的貨輪租借給了石油公司,租借費用來償還銀行的貸款本息。銀行看好這家石油公司,就把錢貸給了洛維格。於是洛維格有了第一艘貨輪。接著,他又用同樣的方法,買下了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最終成為美國實業界的巨頭。

洛維格的發家奧秘,其實就是借力打力。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不注意分析身邊的有利形勢或機會,一味蠻幹,很有可能得不償失。敢於借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一種膽識、一種智慧,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換個好思路,擁有好出路

很多時候,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不是沒有好的機會,而是沒有好的思路。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由於人的思路不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同,行為結果也就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善於思考問題、善於改變思路的人,總能贏得機遇,在無望的時候也能創造出柳暗花明的奇跡。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你總會遇到各種條件的限製,但你的思路絕不能被鉗製住,有好思路才能找到好出路。

1.思路有多遠,人就能走多遠

要想成功,就要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為自身發展闖出更廣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