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經由陸軍部、北洋軍械局以及總統府三門審核,通過批準之後,才可以自行裝備部隊。當然了,雖然是這麼規定的,但是能夠按照規定做的,就少之又少了。規定是規定,做不做,就又是一碼事了。
顯而易見的,陳宦的這一批糧草、武器,肯定是沒有得到批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選擇運送武器的路線,要是得到了政,府許可的話,那麼他們大可以走大路直接進入四川,沒有必要鋌而走險,要從這三江並流之地借道了。
要是蔡鍔在雲南的話,可能朱德還未必會如此,可現在是唐繼堯督率雲南諸部,而唐繼堯本人,與這個陳宦,也是因為一些原因,而相互不搭理,而且有的時候,特別的一些場合上,唐繼堯,還可以當麵“羞辱”陳宦,以此為樂。
不是說陳宦是一個多麼罪大惡極的人,而是因為政、見,帶兵理念上的不同,為其一,其二就是陳宦這個人自己的一些個人原因。其三更是因為唐繼堯當年未發跡時,曾經受到過陳宦的羞辱。
而朱德這麼做,也不能說就是為了唐繼堯,因為要是真的出於唐繼堯的話,那麼他可以先請下軍令之後,再帶兵伏擊於此。所以由此可見,朱德與唐繼堯之間的關係。
這是滇軍內部的派係問題,當然了,朱德並不歸屬於任何一個派係,可以說,他是獨成一派的。
要說唐繼堯與蔡鍔兩個人,一個是為己先,為公後,一個是為公先,為己後的話,那麼朱德,則是為公先,為公後了。
他的所有的做法,無論對與錯,亦或是在別人眼裏,怎麼看,嘴裏怎麼說,他都全然不在乎,而且,即便是他在乎的話又能怎麼樣那?更何況,說到底,他雖然是出於公理大義,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國家的進步。
可是還是要承認,他一些時候的做法,可能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他有過什麼過錯,隻是非要冠以一個名詞的話,那就以“不是最恰當”這五個字來詮釋吧。
朱德的理念,其實雖然他並未真正的透露過,但是在於其交流中不經意透露出的一二,還是可以看得出,他本人的雄才大略的。如果說蔡鍔是以雲南為根基,打算進步全國;唐繼堯是以貴州為根基進步全國的話,那麼朱德的戰略理念就是已全國為格局,為根基,繼而收整全國!
與其說朱德現在沒有一個很高的官,位是因為他從不討好甚至是有些時候還會令長官“討厭”的話,那麼莫不如說是因為他的資曆暫時還不足以讓上麵,能夠名正言順的讓他手握“重兵”。
天色漸晚,三江並流的河道,還是一如往常那樣,雖然湍急卻也給人另一種急促中的安穩。
他們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個“尚未能確定”的作戰計劃,而在這裏承受著疲憊的同時,還要忍饑挨餓。所以就在這個時候,朱德下定了決心,決定放棄這一次的作戰計劃。
其實並非是因為他害怕所謂的“軍法”,也不是在乎自己會受到什麼懲罰,之所以從開始的時候,到剛剛那段時間,他一直這麼堅持,實在是有自己的想法,而起他也是為自己的這班弟兄們著想。
“我當然看到了!”朱德的聲音有些森然,可是卻一點也不焦慮,雖然剛剛發生的並不在他的計劃之內,但是卻早已被他納入了最壞打算之中。
在製定這次伏擊計劃的時候,朱德就早就已經想到了,可能自己的伏擊計劃會遭到押運部隊的反抗,甚至是可怕的打擊。畢竟,這一批的武器軍火、糧草輜重,除了價格上那個巨大的數字以外,還有著另一層非彼尋常的意義。
陳宦這個人,朱德是知道的,他為人小心機警,而且手段頗為刁鑽,行事果敢,而且對於任何事情都持有“周密”二字的信條。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在對待這樣一批武器軍火的問題上,可想而知他會有怎樣的做法,而且說實在的,雖然陳宦這個人並不算是名震天下的大將,可他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了。在他當年還未得勢的時候。
在老家,他就曾因為給鄉裏的同窗報仇,而設定計劃,周密到一絲不漏的計劃!他利用這個計劃,在禍水東引的情況下,滴水不沾身的謀殺了那個富紳。而且還利用自己計劃的第二部分,成功的,在極度合理的前提下,將那個富紳家產的一半,“貼補”給了自己那個一直被富紳欺壓的同窗的身上。
陳宦是一個擁有俠義風骨的人,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本人不貪圖財富,而且也不能說明他是一個並不心狠手辣的人物。
因為對他的了解,所以朱德早已做好了一切最壞打算的準備,甚至,朱德已然想好了,準備接受自己的隊伍,四分之一傷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