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落戰(1 / 2)

看著眼前碉堡一般的北洋軍陣地,以及那一門門怪獸一般的火炮,護國軍的戰士真的感覺到了疲憊,但這不是護國軍戰士的退縮,早在護國軍戰士發動襲擾戰的時候,護國軍戰士就已經做好了馬革裹屍的準備,但是護國軍戰士卻真的很費解,也很不能理解。

為什麼北洋軍陣地北洋軍這個群蛋竟然突然變得頑強起來,明顯他們的部署人員的數量已經少了不少,可是卻……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現在布置的態勢已經這樣了,現在護國軍戰士能做的唯有就是強攻,想要退縮是不可能的了,護國軍戰士永不會後退!

而且就在剛剛,護國軍特務團的一名指揮員接到報告說,在十三公裏外,發現了騎兵!

騎兵的機動性是步兵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如果北洋軍每每以騎兵作為先遣而後,借著夜色、晨幕對護國軍戰士軍側翼及後方進行快速偷襲的話,那麼護國軍戰士想這樣的騷擾之下,護國軍戰士軍不但士氣會慢慢的消磨,就是護國軍戰士軍的現有軍備也會隨之出現大的損失。

這是一個必須解決且必須麵對的現實問題,集結特務團的核心力量,對北洋軍陣地發動第一次的攻擊,同時護國軍指揮部,要他們適時給予警戒部署!

一名指揮員所負責的第三小隊現在正再向北洋軍陣地側翼移動,距離北洋軍陣地大概有一個小時的路程,護國軍戰士之所以選擇調動第三小隊給予特務團其他士軍幫助,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移動適合打援,護國軍戰士知道北洋軍肯定是不會選擇追擊作戰的。

護國軍第小隊長一人守備北洋軍陣地外部出口,這就足夠了,再有就是第二小隊隊長此時也正在向北洋軍陣地外部出口運動,但是因為其部隊是混編製度,所以整體戰力雖然非常高。

但是對於敵軍的針對性卻不足,這就是一個戰術協同的問題了,為什麼現在無論是北洋軍也好還是特務團也好,多數都采用“混成”二字的編隊方式,就是因為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了協同作戰的精妙之處。

這個協同作戰不單單是指集團性部隊相互之間的協同作戰,同時也指單一部隊內部各個團、營、連等等,甚至包括後勤、軍醫等等協同調度以針對敵軍進行攻守兼備的有效打擊。

其實協同作戰這個詞雖然看起來非常的西方化,但是這個詞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盛行在護國軍戰士國了,當年大秦帝國與魏國、韓國聯軍作戰時,之所以鐵騎縱橫的大秦騎兵會敗在兵力不及其三分之二的魏國、韓國聯軍下。

就是因為但是的魏武卒與韓國弩手的協同配合,有力的打擊了大秦鐵騎的鋒芒,其實單單如果僅僅是魏武卒亦或者是韓國弩手的話,這兩個兵種無論哪一個其實都無法對抗,甚至是他們都沒有辦法正麵接受大秦鐵騎的一輪衝擊。

而之所以他們在這樣的劣勢下,還能夠以少勝多,那就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相互協同配合產生了效力。這是對於不同兵種的一種集合性調度運用,這也是現在這個年代下最常用的作戰方式。

護國軍戰士麵對著鐵桶一般的北洋軍陣地他們所采用的戰法與之前的戰場上不同,不說護國軍戰士軍現在的彈藥儲備如何,單單就是北洋軍陣地內的北洋軍影藏起來的東西,還有一些其他的顧忌,就不能允許護國軍戰士先用炮轟,再以步兵作為推進的主力。

可是護國軍戰士不能用炮隨便轟擊,但是北洋軍卻可以,這是護國軍戰士所麵對的最大的難題,一小隊護國軍戰士距離北洋軍陣地大約一公裏的一處隱秘的位置中,看著北洋軍陣地,那裏發生的激戰,這一小隊人也一聲感歎。

“真不知道那些北洋軍是怎麼想的,這裏都快成焦土了,要是他們還沒投降,堅守下去……哎。看來這一次咱們算是遇到大難題了,這個北洋軍陣地啊,怕是要暫時滯留住咱們的進軍腳步咯。”

護國軍指揮員搖搖頭,雖然護國軍指揮員承認那名戰士的話是有道理的,但是護國軍戰士絕不願意就此承認這麼一個小小的北洋軍陣地就能成為護國軍戰士軍進軍的絆腳石。而且說起來,其實護國軍戰士這也是對於自己戰術有著信心。

更何況現在他們是內外夾擊,兩相配合協同之下又有什麼是完不成那?

護國軍戰士擬定的戰術方式是由小隊已迂回的方式到北洋軍陣地的側翼,攜帶放火的工具,對北洋軍陣地側翼的旁門位置進行火攻,這樣一來如果成功的話,那麼北洋軍必然的會調度人手去滅火,同時也會加大兵力防止護國軍戰士軍趁亂突破防線。

但是實際上這不過就是佯攻之法罷了,實際上護國軍戰士就是想要趁著北洋軍們調度人手的這個時間差內,同時命令四個戰鬥小隊對北洋軍陣地的正麵展開進攻,同時命令其他的小隊防備護國軍戰士軍後方及側翼安全。

這樣的布置其實護國軍戰士覺得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假使護國軍戰士的佯攻之法被北洋軍識破的話,他們不曾調動人手支援北洋軍陣地側翼的話,那麼護國軍戰士相信護國軍戰士的軍隊能在火勢發展到不可控製的時候,趁勢攻破北洋軍陣地的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