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鴻儒(1 / 2)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銘》中,我最喜歡的便是這一句;而且我本人也極為向往這樣的生活。所以,我在交友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就取決於對方的素養。

素養這東西和修養以及涵養都不同,素養是一種技能性的東西,隻有長時間的時間或是訓練才能得來的,所以,當一個人有足夠的文化素養,也就表示了這人的底蘊以及他周圍的一些情況也都可以去進行估計了。

倒不是我勢利眼,而是,這麼說吧,有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為了接觸到你而裝成你嗦喜歡那種人,而且非常完美,完美的,讓你分不清真假。

可是時間長了,他偽裝不下去的時候,你也發現了他的弊病的時候,在想要讓他遠離,就沒有那麼容易簡單了。因為時間以及磨合,讓你們之間有了情感以及默契。

所以,與其在那種情況下強行的把這類人分離出去,還不如,從最開始的時候就不與他們交往。

我這個朋友,就是這麼一個人,無論從穿著還是內在修養,整個就是文人代表,雅士鴻儒。

首先說他的名字,他姓一個極為罕見的姓氏,澹台。

相傳,澹台這一姓氏的氏族正是儒教領袖,孔仲尼的弟子,滅明。滅明指地為氏,出於姬姓。全名,澹台滅明,字子羽。其後代子孫,便沿襲以澹台為姓氏。

他全名澹台繼洺,湖北人。

繼洺這人很好,無論是做事,還是他的談吐,都給人一種儒雅中庸的感覺。

現在有很多人都自詡是什麼再世儒生,或者是什麼文人雅士,但是說真的,如此自詡的人中,十人九假。雖然必須要承認,因為都不是聖人,都是俗人,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脾氣或是秉性,而由此所引發出的一些不同於儒家禮儀思想,以及文人氣節的東西也是刻意理解的。

但是,如此自詡的人,怎麼著也得至少搞清楚什麼是儒家學說思想,什麼是適用於當下社會的儒家方式才行吧?

總不能抱著基本經典,依照其中而行古法,做一些不恰當,甚至是不合乎當下社會的事情吧?

說到這我就要說幾句,現在很多人都在講傳承,我想問一下,傳承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傳承是一種奉獻,把流傳下來的東西普及給別人,讓大眾對它的認知有所提高,讓不知道這個事物的人知道它,然後慢慢接受它,知道喜好它。

到這那,會有一個轉折算是,或者是一個選擇,那就是的當你去普吉傳授的時候,是否存在利益關係,如果有利益存在的話,該如何界定,你到底是傳承還是在以此謀私。

這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我覺得算是一個社會性話題,在此不去過多的討論,這麼說吧,總而言之,希望,不說對得起別人,對得起祖宗的玩意,至少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做事情,昧著良心,就等於欺騙爹媽。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因為你身上的每一寸都是爹媽給的,所以,昧著良心,不就等於欺騙爹媽嗎?要是你連爹媽都能欺騙,那我想,沒有人會願意和你共事的。

久而久之,孤家寡人,到那個時候,還能不能立足下去,可想而知了就。

繼洺那,他是一個飽學之士,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或多或少,他都能講出一番道理而且還能把自己的理解清楚的講述出來。

看書學習就是這樣,讀死書,死讀書,說的就是隻記住了書本上的東西,這樣說實在的算不得是學習,隻能算是得到一種灌輸而已。

在讀書學習的同時能把自己的理解,觀點,和所接受的融合在一起,才算是學習,才算是讀書。因為老師也好,還是書籍也好,能交給你的都是先人的智慧。

但是時過境遷了,先人的智慧或多或少的都會與時代有所不同,雖然核心的道理不會改變,但是詮釋的方式卻多了許多。

而且在不同境況下的使用方式也逐漸多樣化。

我在之前,公司還沒做成氣候的時候,我自大的愛好就是和繼洺坐在一起,談論各種各樣的東西,詩詞歌賦也好,經史子集也罷,總之,每一次討論,他都能給我帶來新的啟發。

儒,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孔聖人創下的學說,儒學。也有人認為儒這個字就是從那時產生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種儒文化。

放大到宗教上有儒教,這是信仰,其次就是儒家,這是一個階層,而後還有就是儒學,這是一種學說。三者不可混為一談。

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那個時候的儒還不能算是儒,應該說是一種術士,有知識的人,就被稱為儒,同時這也是一種職業,便是術士。時間長了而慢慢的就產生了一個階層,那就是如家。

而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孔夫子、孟子為核心領袖的組織,而後又衍生出了一種學說,這就是儒學。當然了,在現代來說,儒,泛指的就是學士。儒其實也需要一種傳承,單單傳承儒學其實在我看來是狹意的,既然是要傳承,那麼就要把最完整的傳承下去才對。狹意的傳承過於片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