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赫魯曉夫的改革(1 / 3)

斯大林在世時

30年代形成的蘇聯政治經濟體製被認為是絕對正確、神聖不可侵犯的模式

戰前和戰後一度出現的改革要求都被當作資本主義複辟的行動而遭壓製

斯大林逝世後

人心思變 革故鼎新

革除時弊的要求蔚成潮流

赫魯曉夫上台後

順應時代潮流

對斯大林時代的方針政策和政治經濟體製進行了調整和改革

在他執政期間主要進行了以下的探索

第一 批判個人崇拜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

30年代以來

蘇聯政治生活長期處於不正常的狀態

其突出的表現就是個人崇拜盛行

斯大林淩駕於黨和政府之上

個人獨斷專行

誰要是稍有異議便遭到批判、鬥爭

甚至從.上加以消滅

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遭到嚴重破壞

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極大壓製

唯命是從 因循守舊

固步自封 教條主義

思想僵化

成為社會風氣的痼疾和社會發展的障礙

在這種具體曆史條件下

隻有批判個人崇拜

打破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

才能解放思想

衝破僵化模式

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

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前進

赫魯曉夫敏銳地抓住這個要害問題

果斷地提出了反對個人崇拜的口號

斯大林逝世不久

赫魯曉夫開始強調恢複列寧主義集體領導原則

主張正確評價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

批判個人崇拜的唯心主義理論

1953年7月13日

《真理報》就貝利亞事件發表題為《最嚴格地遵守集體領導的原則》的社論

強調“一個人的決定

從來是或者幾乎從來是片麵的決定”

1954年1月21日

在紀念列寧逝世30周年紀念大會上

蘇共中央書記波斯別洛夫在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反對個人崇拜的問題

強調對過去工作中的缺點必須大膽地公開地進行揭露批判

此後

蘇聯在思想理論文化等各個領域中

在反對個人崇拜的口號下

對曆史和現實生活進行了反思和清算

1954年5月

作家愛倫堡在《旗幟》雜誌上發表了中篇小說《解凍》第一部(1956年發表第二部)

小說塑造了一群備受創傷委屈的群像

自此

以揭露社會陰暗麵為特征的所謂“解凍文學”盛極一時

出現了文學上的“春暖解凍”時期

同年12月召開的第二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對斯大林時期的文藝政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鼓勵作家大膽自由創作

蘇共二十大把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推向了公開的新階段

如前所述

赫魯曉夫在黨中央工作報告中就是針對斯大林的觀點來對當代世界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問題作出了新的論述和修正

在秘密報告中列舉大量事實

揭露斯大林濫用職權

鎮壓無辜的錯誤和“罪行”

二十大閉幕後

根據蘇共中央指示

秘密報告先後在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中傳達

基本上做到家喻戶曉

人人皆知

二十大後報刊上出現了批判個人崇拜的.

在哲學、政治經濟學、曆史學、文學、藝術、軍事學等領域展開了對個人崇拜的批判

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過程中曾出現消極的後果

帝國主義趁機興風作浪

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動亂

國際.運動產生了動蕩

蘇聯國內也發生了思想上的某些混亂

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全盤否定斯大林

有人在反對個人崇拜的口號下否定社會主義製度

有的懷著成見隻尋找陰暗麵

而抹煞社會主義的成就

在理論界出現了背離馬列主義黨性原則的錯誤傾向

為了穩定局勢

赫魯曉夫暫時改變了對斯大林的評價

並對某些錯誤傾向提出了批評

他在多次講話中強調斯大林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甚至說“我感到驕傲的是

我們大家都是斯大林主義者”

1956年底

赫魯曉夫宣布

曾在知識分子中產生強烈反響的

杜金采夫所著小說《不單單是為了麵包》係反蘇作品

1957年3月

蘇共中央通過的決議嚴厲批評《曆史問題》雜誌在反對個人崇拜的幌子下放棄對資產階級思想的鬥爭

為曆史上的機會主義辯護

隻揭露斯大林的錯誤

而不譴責目前的修正主義傾向

但是事隔幾年後

1961年10月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上

再次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

大會通過決議將斯大林的靈柩從列寧墓中遷出

移葬在克裏姆林宮牆下

隨後進一步在社會科學的各領域中清除個人崇拜的影響

開展對斯大林的批判

全國到處拆毀斯大林紀念像和紀念碑

斯大林格勒也更名為伏爾加格勒

與此同時

赫魯曉夫還對不正常的公安司法體製進行改革

個人崇拜在蘇聯造成的嚴重的後果之一就是破壞社會主義法製

大規模迫害忠誠的幹部和無辜的公民

保安機關淩駕於政治局之上

由斯大林直接控製

赫魯曉夫首先整頓了國家保安機關

以貝利亞事件作為蘇聯政治體製改革的開端

1953年6月

在清除貝利亞的過程中改組了內務部

1954年成立了隸屬於部長會議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簡稱克格勃)

加強了各級黨和政府對保安機關的監督

隻允許克格勃擁有調查和逮捕權

而審訊和判決由法院執行

此後經過一係列改革

加強群眾的治安管理和監督

1960年1月14日

蘇聯政府撤銷了內務部

將其職權移交給各加盟共和國內務部

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在斯大林逝世不久就開始了

1953年4月4日塔斯社宣布“醫生間諜案件”是前國家保安機關工作人員捏造的

決定釋放15名在押的有關人員

恢複其名譽

還對1949年發生的“列寧格勒案件”進行複查

並宣布此案是野心家捏造出來的

為沃茲涅辛斯基、庫茲涅佐夫、羅吉昂諾夫等人恢複名譽

1954年成立的特別委員會

負責調查斯大林濫用職權的問題

到二十大前夕

最高法院軍事法庭已給7679人恢複了名譽

其中不少被釋放

實際得到平反昭雪的達幾萬人

二十大後

黨中央為30年代受害者圖哈切夫斯基、布勃諾夫等恢複了名譽

黨中央還成立了李可夫、布哈林等人的專案複查組

經查證明

他們當年是在威脅和嚴刑拷打下才被迫供出“聳人聽聞”的罪行

赫魯曉夫原準備給他們平反

恢複名譽

但受製於國內外的壓力

被迫放棄了這一行動

到1957年止

西伯利亞2/3的勞改營被取消

釋放了90%以上的“政治犯”

文藝界以往進行的錯誤批判也普遍得到糾正

反對個人崇拜

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後

蘇聯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呈現了新氣象

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擴大

因政治犯罪而受審判的現象大為減少

黨內鬥爭的情況雖然沒有完全擺脫斯大林的遺風

如處理貝利亞運用宮廷政變的辦法

把馬林科夫等打成反黨集團

並株連了一大批幹部

但與三四十年代的情況已大不相同

沒有動輒投入監獄

更沒有從.上消滅

而是保留了起碼的公民權

其中對大部分人還分配一定的工作

這在蘇聯曆史上尚屬首次

赫魯曉夫反對個人崇拜的鬥爭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它解除了人們思想上的長期禁錮

推動人們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

解放思想

為政治經濟改革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同時對國際.運動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

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

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嚴重的錯誤

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