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阿拉伯帝國(1 / 2)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麵積約三百萬平方公裏。『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大部為沙漠和草原,氣候炎熱,雨量稀少,隻有西南部也門地區及其他少數綠洲,可供農耕。

由於自然條件限製,半島上居民大部從事遊牧,出產有椰棗、駱駝、山羊等。半島西部沿紅海岸漢誌地區,上古時已是東西方通商要道。從印度把貨物沿海路運到也門,卸下後用駱駝馱載,沿紅海岸轉運到地中海東岸,再運往西歐各地。也門地區有發達的灌溉農業,商業和手工業也很興盛,公元前即已形成奴隸製國家,和波斯、東羅馬等都有往來。

半島上的居民大部為阿拉伯人。七世紀初,他們在較短時間內統一起來,占領了西亞、北非等廣大地區,在這些地區原有生產水平和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了封建國家。以後經過長期融合,西亞、北非地區的人民形成阿拉伯民族,有統一的宗教(伊斯蘭教)和語言(阿拉伯語)。

阿拉伯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在封建社會,就掀起過多次的反對封建統治的偉大鬥爭風暴,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與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爭相媲美。阿拉伯人民又是勤勞智慧的人民,他們保存和傳播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他們還吸收了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文化,加以發展,創造出輝煌的阿拉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七世紀時阿拉伯社會狀況!公元六、七世紀之交,半島上阿拉伯人大都以遊牧為生,稱為貝督因人。他們逐水草而居,遷徙無定,食駝肉,飲駝乳,生活困難,夏天經常挨餓。貝督因人組成氏族和部落,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特定的牧場,有自己崇拜的神。在氏族內部,成員基本上平等,但已分化出較富有的氏族貴族,擁有較多財富以至奴隸。部落首領形式上選舉產生,但多為富有家族中人充任。他平時領導遊牧,解決內部糾紛,戰時則指揮作戰。部落顯貴議事會由部落首領主持,處理日常事務。整個氏族有義務保護自己的成員,如某人遭到外族殺害,全族都要向對方氏族進行報複,直至獲得一定賠償為止。由此引起各氏族、部落之間世代混戰,加之爭奪水源、牧場,部落間戰爭更是綿延不絕,招致生命財產很大損失。

在少數適於農業的地方,有轉為定居的農業部落,種植大小麥,栽培椰棗等。製陶、紡織、冶金、武器製造等手工業也發展了起來。在漢誌地區,有城市麥加和麥地那。麥加城住著古萊西部落的各氏族,有些人經營隊商貿易,階級分化明顯,已處於國家形成前夕。氏族貴族擁有大量財富,役使奴隸,為其耕作放牧。他們還經營商業,兼放高利貸,利息高達百分之百。古萊西的氏族貴族組成議事會,經常在克而伯神殿內集會,商討隊商貿易等事。克而伯是一個方形建築物,牆上砌有一塊黑色隕石——黑石,一些阿拉伯人視它為神物,每年冬季都來朝拜。同時也就在麥加城內舉行集市貿易,交換手工業品、武器等,麥加貴族從這種貿易中得到不少好處。麥加城北麵的麥地那,主要是一個農業中心,工商業並不很發達。

公元六世紀時,伊朗和拜占廷為爭奪也門,控製商路,發生了戰爭。525年,埃塞俄比亞在拜占廷支持下侵占也門。572年,伊朗又趕走埃塞俄比亞人,在也門建立起自己的統治,而且另辟由波斯灣經兩河流域到地中海的商路,禁止商品通過也門。由於戰爭破壞,灌溉工程失修,再加商路改變,也門於是逐漸荒廢。

商路改變引起漢誌地區經濟衰落,使階級矛盾激化。麥加等地富商不能從事貿易,便用高利貸盤剝窮人。原來靠商隊為生的保鏢、腳夫等失去工作,無以為生。社會動蕩不安,下層人民反抗有增無已。阿拉伯氏族部落顯貴為了能鎮壓反抗,亟需組成一支力量,並進而向外掠奪財富和土地。國家產生的前提成熟了。

伊斯蘭教的產生!產生統一國家的要求在意識形態上反映為一神教的出現。當時阿拉伯半島上產生了許多宣傳一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即是其中之一。他出身氏族貴族,曾隨隊商到過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經商,對基督教猶太教等有過接觸和了解。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綜合過去宗教的一些教義而形成新教——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為服從之意,我國曾稱為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