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三次布匿戰爭(2 / 2)

這時,羅馬在軍事上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服軍役的人一切都由國家負責供應。配置陣勢則根據年齡和受訓練的程度:第一排是年輕的投槍兵,第二排是較有經驗的主力兵,第三排是最有經驗的老兵。戰鬥開始時,先由第一排士兵把投槍投向敵人。這種投槍長約兩公尺,裝有尖利的鐵頭,足以刺穿敵人的盾牌和鎧甲。如果遇到敵人頑抗,第二排主力兵就進入前線,形成堅強的戰陣,用雙刃短劍、短刀進行白刃戰。要是還不能取勝,便投入第三排的老兵。軍隊不論駐紮在哪裏,即使隻住一宿,也必須挖壕築牆,防備敵人的襲擊。軍隊有嚴明的紀律,不執行者立即處死。

決戰前,隻見兩軍對壘,各約四萬,旗鼓相當。漢尼拔的中央部分由二萬高盧人和西班牙人的步兵組成,僅有的三頭戰象分別布置在步兵方陣的兩翼前方,用來對付騎兵。緊挨步兵兩側的是騎兵主陣。

羅馬將四個軍團步兵布置在中央,兩側再各安排一個附屬的步兵方陣,共二萬人。四千騎兵麵對敵人的騎兵,與步兵方陣擺齊。其目的顯然在於中央突破,兩翼隻限於保障己方不致被敵人包圍。

決戰時,羅馬兵團威風凜凜,有節奏地拍著盾牌,敲著軍鼓,保持隊形的整齊。迦太基軍也不示弱,在口號聲中集中全力迎了上去。騎兵和戰象最先廝殺在一起。開始時,羅馬士兵看到龐大的戰象,有些膽怯,可是嚴明的軍紀迫使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於是隻有拚命向前。隨後,雙方的步兵殺成一團。雙方像兩頭頂角的公牛,都竭盡全力要將對方頂垮或頂走。

結果,這一仗大長了漢尼拔的誌氣,大滅了羅馬軍團的威風。山南高盧的居民見羅馬戰敗,紛紛倒向迦太基一邊,殘餘的羅馬軍逃出重圍,幸免於難。

羅馬為了保住自己的城市,立刻采取措施:十七歲以上凡能拿起武器的男子全部應征入伍,並將八千名奴隸編入軍隊,宣布誰殺死一個敵人,誰就可以獲得自由。羅馬的公民兵製度在戰爭中顯示了優越性。羅馬公民為保衛自己的家園踴躍從軍。這樣,羅馬從危機中逐漸恢複了元氣,采取迂回分化策略,於公元前211年攻下加普亞,隨後收複了坎佩尼亞等一些城市。

公元前202年,羅馬與迦太基的軍隊在迦太基城以南的紮馬展開會戰。羅馬軍在努米底亞騎兵的支援下戰勝了迦太基軍隊。漢尼拔遭到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失敗。後來,他逃到了敘利亞。

第二年,迦太基被迫求和,和約規定:迦太基放棄非洲以外的全部領土;除保留十艘三列槳船外,其餘船隻一律交與羅馬;賠款一萬塔蘭特,分五十年付清;非得羅馬允許不得與任何國家交戰。

為保證履行上述條件,迦太基被迫交出一百名貴族子弟作人質。從此,迦太基淪為羅馬的附屬國。羅馬取得了西部地中海的霸權。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經過半個世紀,迦太基逐漸恢複並發展了與東方及埃及的貿易。羅馬擔心迦太基複興,羅馬元老加圖每次在元老院發言時總是說:“我認為迦太基必須被消滅。”

羅馬為製造戰爭借口,慫恿努米底亞侵襲迦太基。公元前150年,迦太基和努米底亞發生衝突。羅馬借口迦太基破壞了公元前201年的和約,對迦太基宣戰,於是點燃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的戰火。羅馬軍隊剛在非洲登陸,迦太基政府就派使者向羅馬司令官求和。羅馬要求對方全部繳械,迦太基照辦了。羅馬人又提出了蠻橫無理要求:迦太基城必須拆毀;居民撤到離海岸十五公裏以外的地區去。迦太基無奈,重又奮起抗戰。他們殺死了乞降的元老,釋放奴隸編入軍隊,日夜製造武器,甚至婦女的頭發也剪斷作了弓弦。羅馬軍隊圍困了兩年,一無所得。

第三年,城內因饑餓和疾病削弱了抵抗力量,羅馬付出重大代價攻進城內。他們放火將城市焚燒了十六個晝夜,並在被毀城市的廢墟上犁出一條溝,表示這是該詛咒的“罪惡的土地。”羅馬將劫後餘生的五萬居民全部賣為奴隸,將迦太基領土劃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長達一百餘年的布匿戰爭結束了,迦太基遭到了徹底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