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代意大利和羅馬王政時代(2 / 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羅馬城的逐漸擴大,羅馬地區的人口日益增加,增加的人口中一部分是外來移民,一部分是被征服地區主要是拉丁地區的居民。所有這些新的居民都處在舊的氏族製度之外,因而被稱為平民。他們是人身自由的人,可以占有地產,必須納稅和服兵役。可是他們不能擔任任何官職;既不能參加庫裏亞大會,也不能分得公有地。平民受到氏族貴族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的奴役,他們反對貴族的特權以及蛻變為貴族工具的氏族機構。這種鬥爭正是促成傳說中的塞爾維烏斯改革的原因。

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是傳說中的第六個羅馬國王(約公元前578——534),他的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把全體羅馬人按財產劃分為五個等級,擁有十萬阿司的為第一級,七萬五千阿司為第二級,五萬阿司為第三級,二萬五千阿司為第四級,一萬一千(或一萬二千五百)阿司為第五級,財產低於第五級的,稱為“無產者”,不列級別。每個等級按財力提供不同數目的軍隊,以百人團為單位,第一級出八十個步兵百人團,又外加十八個騎兵百人團;第二級出二十二個,第三級出二十個,第四級出二十二個,第五級出三十個,不入級的無產者則隻是象征性地出一個。投票以百人團為單位,一團一票,組成百人團大會,用它代替原有的庫裏亞會議的政治職能。

傳說中的這次改革的內容,實際上是不可能在一次改革中全部實現的,它應該是相當長的曆史發展的結果。這次改革的意義主要在於它代表的方向,即打擊氏族貴族和氏族製度,以財產劃分等級和保證有產者掌握政權。恩格斯總結這個改革的曆史意義說:“這樣,在羅馬也是在所謂王政被廢除之前,以個人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古代社會製度就已經被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新的、以地區劃分和財產差別為基礎的真正的國家製度。”

王政時代末期,羅馬奴隸製國家一度受伊達拉裏亞人統治,傳說中的第五個第七個國王都是伊達拉裏亞人。公元前510年,國王被人民起義推翻,從此羅馬不再設立國王,而選舉一年一任的兩名執政官作為行政首腦,建立了羅馬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