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家的起源(1 / 2)

金石並用時代和社會大分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農業和畜牧業的逐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達到了更高的水平。『言*情*首*發www.Klxsw.com這時不僅使用石器,並且開始製造和使用金屬工具。但是,金屬工具在最初隻是少量的,大量的生產工具仍是石器,因此考古學上稱這個階段叫“金石並用時代”(公元前五千年開始)。人類最先使用的金屬是銅,因為有些地區可以找到小塊的天然銅,略加錘打就可做成器物。後來發展到礦石煉銅,鑄成銅器。冶銅的方法最早在西亞地區使用(約當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後來在埃及和中國也發明了冶金術。拉丁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雖然較晚,但卻是獨立地發明了自己的冶金技術。西亞、埃及、印度和中國等地在進入金石並用時代後,很快就過渡到奴隸社會,建立了國家,世界其他地區則較晚。就世界範圍而言,金石並用時代標誌著原始社會的後期階段,它也是原始社會解體的階段。

在金石並用時代,農業耕地已不限於小塊的田地,而擴展到大河流域的衝積平原,農業生產技術也不再是原始的“刀耕火種”,而是比較發展的開溝挖渠的灌溉農業。西亞的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和我國的黃河流域這時逐漸發展為先進的農業地區。以前主要由婦女擔任農業勞動的情況也改變了,灌溉工程的興建、水利的管理等等使農業勞動日益複雜繁重,耕作漸以男子為主。農耕技術也逐漸由鋤耕發展到犁耕即用牛拉犁耕地,它是在原始社會的最後階段才出現的。在兩河流域的古代文字中,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即已有“犁”字,可見犁耕約開始於公元前四千年末到三千年初。最初的犁全用木製,後來才裝上石製犁鏵,至於用鐵製的鏵頭則更晚(已處於奴隸社會甚至封建社會時代)。犁耕使農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使農業村落日益集中,農業生產日益專門化。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農業村落往往農牧業兼營,考古發掘在村落遺跡中發現大量獸骨就可證明。但是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牧業逐漸分工,最後“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就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隨著農業和畜牧的發展,手工業也發展起來了。新石器時代已發明製陶和紡織,陶器最初是用手捏陶坯的,後來發展為用陶輪製造,逐漸形成專業的作坊;紡織技術也發展到使用簡單的織機。金石並用時代還促進了冶金、建築、運輸和工具製造等的大發展。所有這些都使手工業日益成為專門性的行業,於是出現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由於生產的發展,開始有了剩餘產品,而在出現社會分工以後,也需要互相交換產品,因此交換發展起來了。交換最初是偶然的和不固定的,以後逐漸經常、固定,規模和範圍日益擴大。從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換發展到部落內部、氏族與氏族之間,甚至個人與個人之間都交換產品,交換本身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職能。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出現商業和商人的萌芽,這就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從農,牧,手工業中分離出來。但商業在原始社會末期和最早的奴隸製國家中並不占重要地位。嚴格地說,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即商業的出現,是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才發生的。

私有製的出現和階級的起源!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勞動過程逐漸複雜,集體農業生產逐漸由各個家庭進行,這個轉變是私有製產生的基礎。由於剩餘產品的增加,交換的發展,氏族和部落中上層人物利用職權,越來越多地霸占財物、畜群以至土地,一些普通氏族成員逐漸貧困,甚至淪為氏族貴族的附庸。私有財產產生,氏族內部出現不平等,氏族公社的崩潰不可避免。

隨著私有財產的產生,部落之間的戰爭由血族複仇轉為掠奪財富的戰爭,戰爭中的俘虜成為勝利者的私有財產。早先俘虜或者被殺死,或者收入本族,現在由於俘虜可以生產出剩餘產品,於是把他變成奴隸,加以剝削。通過頻繁的戰爭,氏族顯貴擁有戰俘奴隸越來越多,並且對本族貧困成員也加緊奴役剝削,力圖把他們也變為奴隸。奴隸最初在大家族內作為輔助勞力,以後生產上的使用愈來愈多,逐漸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奴隸和奴隸主。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及奴隸本身,高高在上,不參加勞動。而奴隸則一無所有,被視為主人的財產,遭受殘酷剝削壓迫,直至隨便殺害。

恩格斯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並且使生產場所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曆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製。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由此可見,私有製和階級剝削在人類曆史上絕不是永恒的現象。在原始社會的絕大部分時間人類都不知私有製為何物,我們今天也正在地球上的廣大地區進行著消滅私有製的鬥爭。資產階級妄圖把剝削製度、私有財產說成是什麼“天經地義”、“永恒不變”,是沒有任何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