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很敏感和在意對別人對自己稱呼。親切禮貌的稱呼令人感到友好與尊重,相反,直呼其名或不分大小,不合時宜的稱呼都是很令人反感的。因此,人與人之間開口稱呼他人是至關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個體之間的交往,有尊稱與泛稱之分。
尊稱是體現說話者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通常都是對長輩、領導、服務對象或陌生人時使用比較廣泛,同時也是文明的表現。使用頻率最高、最廣泛的就是“您”、“您好”。對於德高望重的老人稱“老”,如“李老”;我國傳統文化還積累了一些尊稱,如“令尊”、“令堂”等。
泛稱是體現在說話者與聽話者關係比較要好的稱呼。這種稱呼常用於工作關係、熟人關係介於親密與拘謹的人們之間。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可以用:姓或名+職位/職業,如李處長、王主任直呼其名;泛尊稱或職業稱,如先生、小姐、同誌;老/小+姓,如老張、小王。在一個非正式場合,可用姓+輩份稱呼或直接用輩份稱呼,如李世伯、王阿姨;特點+的,如掌櫃的,當家的;名或名+同誌。
在生活中,在人際交往我們都離不開語言,如果把語言比喻成浩浩蕩蕩的大軍,那麼稱呼語就是這支大軍的先鋒官了,從沒見過有哪個人不打招呼就說話的。但是單單有稱呼也是不行的,還要看你的稱呼是否合適,因為通常來講,人們對稱呼的恰當與否都很敏感。特別是初交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這次交際的成敗。可見稱呼語的使用是很重要的。
在生活中,與人接觸的第一句話、第一個詞便是稱呼了。如果不知怎麼稱呼對方,那很難讓對方產生親近感,對相互溝通不利。所以,熟識的人見麵,打招呼時要親切地稱呼對方;與陌生人聯係,交談之前更要恰當的稱呼,以示尊重。尤其是在職場,求職時,更要懂得尊重和關心他人。
陳霞是一家公司的一個小職員她剛剛畢業沒多久。說起職場稱呼,她滿臉興奮。“我應聘時就是因為一句稱呼轉危為安的。”在一次應聘時,由於她在考官麵前過於緊張,有些發揮失常,就在她從考官眼中看出拒絕的意思而心灰意冷,垂頭喪氣時,一位中年男士走進了辦公室和考官耳語了幾句。在他離開時,她聽到人事主管小聲說了句“經理慢走”。那位男士離開時從陳霞身邊經過,給了她一個善意鼓勵的眼神,陳霞說自己當時也不知道哪兒來的靈光一閃,忙起身,畢恭畢敬地對他說:“經理您好,您慢走!”她看到了經理眼中些許的詫異,然後他笑著對自己點了點頭。等她再坐下時,她從人事主管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後來陳霞順利地得到了這份工作。人事主管後來告訴她,本來根據她那天的表現,是打把她刷掉的。但就是因為她對經理那句禮貌的稱呼,讓人事部門覺得她對行政客服工作還是能夠勝任的,所以對她的印象有所改觀,給了她這份工作。
可見一句恰到好處的稱呼,在關鍵時刻,是有很大效用的。同樣的一句不恰當的稱呼帶給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有一對新婚夫妻。老公姓“王”。一天,老公滿臉困惑地對老婆說:“以後你爸要是與我爸在一起時,你怎麼稱呼他們呢?要是叫‘爸’兩個都回答怎麼辦?”
老婆十分得意的回答道:“這簡單呀,在你父親前加一個姓不就得了,就叫‘王爸(王八)’得了。”
丈夫一聽非常生氣的說:“你說什麼,你才進門幾天,你就開始罵我爸了,那要是以後,還怎麼了得啊,你。”
妻子一聽,覺得非常冤枉,就說:“我哪有罵你爸,你哪隻耳朵聽見我罵你爸了。”
丈夫:“你還說你沒罵,你還不承認,你剛剛說讓我喊我爸‘王八’呢。”
妻子一聽,頓然醒悟了說:“我哪有罵你爸,我是說‘在你叫爸的時候,前邊加上姓,我哪有罵你爸啊。”
丈夫一聽,也明白了,馬上向老婆道了歉說:“我誤會你了。”
然後,老婆原諒了他。
假如當時,妻子不原諒他的話,他們就要因為一個稱謂而鬧上一陣子了。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得當的稱謂來稱呼別人。
在稱呼對方時,既要注意不同對象的身份,又要懂得不同地域的風情。比如:在戰爭年代,不管是對年少的、年輕的亦或者是老年人,都會尊稱他一聲“同誌”,因為在那個時候,叫一聲“同誌”,就會使對方覺得把他看成了自己人,心裏會感到非常高興;而如今,就有同了,對年輕或者是稍微年長一點的男子稱“先生”,對年輕未婚女子叫“小姐”,對已婚的中年婦女稱為“女士”或者“夫人”就比較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