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八十一章 迷霧中的本原(1 / 3)

時間已經進入午後的未時,午門外百官雖然饑腸轆轆,但沒有當逃兵的,在等待消息的時候,三三兩兩紮堆閑聊。自天子南巡後,已經幾個月沒有大朝會了,難得有今天這樣的聚會時刻。

隻有彭閣老一言不發,目光始終放在不遠處的李佑身上。廟堂政治時常如重重迷霧一般,隻有能撥開迷霧見到本原的人才是贏家,他認為,今天自己就是這個能撥開迷霧的人。

彭閣老敢拍著胸脯說,在場這些人裏,沒有誰比他更了解李佑,沒有誰比他更能將李佑看透徹。

無論李佑在別人眼裏是什麼樣的人,但他知道,李佑絕對不是寧可失去現有一切也要維護朝綱的的臣子,絕對不是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也要勸諫君王的臣子。

既然不是這樣的人,卻幹出了這樣的事,隻能說明一點,為保全身家李佑必有所恃。李佑騙的了天下人,也騙不了他!

連他熟讀經義的彭大學士都不敢說能夠做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李佑又憑什麼可以做到?

之前彭閣老一直琢磨不透李佑的仗恃在哪裏。別人都在考慮今天這僵局怎麼收場,或者如何應對慈聖皇太後,而他卻拿出很大一部分精神去研究李佑的意圖,不停的在心裏左思右想。

當彭閣老看到歸德長公主出現,再順著自己的對李佑的惡意揣測想下去,忽然就有所悟了。

看似晦澀難懂的事情,往往一旦想通了就發現如此簡單,原來李佑與歸德長公主聯手了…方才卻沒有往這方麵想過。

難怪一向精於算計的李佑竟然表現的如此不惜身,如此不要命,打著朝綱大義旗號對錢太後步步緊逼,將事徹底做絕,果然有其目的。這樣一方麵抬高了他自己的聲望,另一方麵製造出了僵局困境,為歸德長公主出場創造機會。

此時百官束手無策,連太後的麵都見不到,隻能在宮門外隔靴搔癢,歸德長公主便眾望所歸的閃亮登場。放眼京師,也隻有她可以出麵斡旋太後與朝臣之間的激烈矛盾了,別人連慈聖宮都進不去。

這些算計,肯定是李佑和長公主事先謀劃好的。有長公主支持和掩護,表現異常激烈尖銳的李佑多半還是安然無恙,最多受些不痛不癢的處分。

至於長公主的目的,彭閣老隱約猜得出幾分,自從天子大婚,她移出宮去,已經低調沉寂很久了,無非是借此機會展露自己而已,而且還聽說長公主正在籌備什麼少府。

彭閣老越想越多,又記起來,長公主是十分支持文華殿大學士袁立德的,這回空缺出的次輔位置…

對於袁立德,彭春時在內心裏比較瞧不起,那是一個靠著逢迎君上獲利的無能之輩而已,哪比得上自己勞苦功高,在內閣中資曆第一?雖然姓袁的排名在自己前麵,但自己可是差一點獲得首輔位置的人,若非李佑搗亂,如今徐嶽的位置就該是他的。

宮中又有內監跑出來,大聲傳旨道:“聖母禦武英殿!召各道掌道及五品以上覲見!”

這也算一個小小的階段性成果,看來是長公主起到作用了。人群中響起輕輕的歡呼,將彭閣老從沉思中喚醒。

午門外這些叩閽進諫的官員裏,基本上以科道為主,夾雜了各部若幹中層官員,不然李佑隻憑五品當不了領頭人。後來又有四個大學士來救場,其他九卿之類大佬的根據默契,一個也沒有來。

根據召見限定的情況,到場的人中,隻有五品以上官員和掌道禦史可以進宮,大概就是各部郎中、各道掌道外加大學士和李佑,人數約莫二十個。

都心知肚明,造勢時人越多越好,如此聲勢愈大;妥協時人越少越好,人多嘴雜反而容易紛爭不休。

把門官軍放了行,得召官員魚貫而入。隻是那捧著寶璽出宮的內監和錦衣衛依舊一動不動的站在宮外,他們並沒有得到回撤命令,仍繼續與剩餘的七十來個禦史、員外郎、主事們對峙。兩邊在武英殿談不妥,這裏的對峙就要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