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道士
入明以後,統治者對宗教加強了管理與約束,道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製。
正一道
但在明代前中期,由於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別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時期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首先,張陵後嗣繼續被尊**。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張正常入賀,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之號,俾領道教事,給以銀印,視二品。其後,令取消天師稱號,隻稱大真人,爵位仍視二品。洪武十年(1377)張正常逝世後,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等相繼嗣教,代代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視二品。張宇清的大真人號為十四字,張元吉的大真人號達十八字,張彥頨的大真人號更達二十字。
據弘治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劉健等言:“蓋祖宗廟號不過十六字,親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諡號止一二字’。張陵後嗣的大真人號字數竟超過皇帝廟號的字數,其受尊**的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張陵第四十六代孫張元吉嗣教後,恃**驕恣,橫行鄉裏,強奪民女,詐人財物,私設牢獄,殺害無辜達四十餘人。於成化五年(1469年)事發後,械至京,有司擬罪淩遲,妻子流放,絕其蔭封。但憲宗卻一再加以寬宥,由淩遲減至充軍肅州衛,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年)又命其子張玄慶襲封正一嗣教真人,並傳旨聘成國公朱儀之女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親國戚,地位反較其先輩更加顯赫。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八載成化年間朝廷給張真人待遇超過衍聖公(孔子後嗣)之事,文曰:“襲封衍聖公,每歲赴京朝賀,沿途水陸驛傳,起中馬站船廩給;回日,無馬快船裝送。而張真人往回,水陸起上馬站船廩給,且有馬快船之從。”四十八代張彥頨又奉“詔聘安遠侯柳文之女為繼室,敕留都內外守備官陪往親迎。”
四十九代張永緒奉“詔聘定國公徐延德女為配,敕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鏸議行婚禮”。以上種種,皆可證明張陵後嗣(正一道首領)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並不亞於宋元。
其次,許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龍虎山道士鄧仲修隨張正常入覲,次年應詔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宮,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屢隨張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詔留京師,授格神郎、五音都提點、道錄司左正一,掌神樂觀事。卒賜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靈寶齋儀失於文繁,又命鄧仲修、傅若霖與南京朝天宮住持宋宗真等刪繁摭要,重新修纂,並“設筵以宴享之”。明太祖為新纂之書(即《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所作的禦製序文中稱:“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表現了明太祖對正一道的偏愛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聞G縣祥符宮道士劉淵然“頗能呼召風雷”,遣使召至,賜號高道,館朝天宮。以後劉淵然在仁、宣之世被賜號真人、大真人,給二品印誥,與正一真人等,成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後諸帝繼續崇奉正一道。據婁近垣《重修龍虎山誌》卷七所載,僅從龍虎山調赴京師任道錄司官員的道士就有林靖樂、曹大鏞、鄧景韶、操克宏、顏福淵、黃嘉佑、龔繼宗、連克章、王時佐、方定相、陳善道、吳尚禮、邵啟南等十餘人。
至於明世宗之**信道士邵元節,更是曆史上著名的事例。據《明史·邵元節傳》等載稱:邵元節(?~1539),JX貴溪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年)封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範誌默秉誠致一真人。賜銀印,領道教事。尋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為世宗建祈嗣醮,該年皇子誕生,錄其禱祀功,授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徒、師鹹進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贈少師,賜祭十壇,有司營葬,用伯爵禮,諡“文康榮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年),所受**信更超過邵元節。除授封真人、禮部尚書外,相繼授少師、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得**二十年,位極人臣。陶仲文雖非出身龍虎山,但亦屬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明統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還編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永樂四年(1406),又“敕真人張宇初,前者命爾編修道教書,可早完進來,通類刊版”。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
宣德二年(1427)張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統年間又繼續纂修,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統道藏》,計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五十三代天師張國祥又奉命續補《道藏》三十二函,名《萬曆續道藏》。以上正、續《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現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著名道場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曆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JX省YTS龍虎山貴溪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麵臨上清河(古稱沂溪),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官二華裏,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裏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致,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天師府宋崇寧四年(1105)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1319)重建於上清鎮長慶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於今址。占地二萬四千多平方米,建築麵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府門、儀門、玄壇殿,真武殿、提舉署、法篆局、讚教廳、萬法宗壇、大堂、家廟、私第(即三省堂)、味腴書屋、敕書閣、觀星台、納涼居、靈芝園、以及廂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築大部分已毀於清康熙年間,現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建和修建的遺物。
天師府的建築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獨有建築風格。這裏文物古跡眾多,不僅具有研究中國道教的價值,且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
府門(即頭門)臨溪聳立,古鎮小街東西橫穿,麵闊五間,約二百平方米,高達二丈有一,十幾根大木柱,六扇三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聯“龍虎山中宰相家”,東側置大鼓一麵,名曰:“通報鼓”。門前東西牆間有石刻“道尊”,“德貴”二坊(今不存)。建築雄偉,氣勢不凡。
儀門(已毀),進入頭門硪石甬道三百餘步,通過二門直達大堂。在進頭門二十步的甬道間跨路橫建石坊一座,上書“儀門”二字。相傳文官武將至此停轎下馬。
二門距頭門一百二十步,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現已修複一新。麵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較頭門矮三尺,紅牆綠瓦,脊獸騰飛。十二根大木柱設門六扇三道,門上畫有秦瓊、尉遲恭、楊林、羅成、程咬金、單雄信六尊像為三對門神。中門上端懸直匾一塊,上書“敕靈旨”三個金字:前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道高龍虎伏”,下聯“德重鬼神欽”。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銀閃並列兩旁,顯得十分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