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小蔡大人好身手(1 / 2)

時皇子已有身孕,後來就生下了今日這位蔡禦史小蔡大人。

皇子對之視若明珠,再不肯叫這個女兒去沙場,隻叫她好生讀書,將來安穩在京中做個文官。蔡家向來以武傳家,哪有不做將軍的蔡家女。但這位皇子隻得此一女,又甘願守著蔡家不再嫁。天家也憐惜他少年喪妻,竟真個叫他如了願。

是以如今這位小蔡大人,雖也習武,身上也是將軍爵位,最後卻做了個文官。索性小蔡大人生性聰穎,讀書往往能舉一反三,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倒不曾辜負今上對她的栽培,也不枉他父親年紀輕輕,便為她鰥守。

與別個世家女子不同,小蔡大人年輕氣盛,人又有誌氣,不願蔭封,走得是科舉仕途的路子。一場場過關斬將考下去,竟輕輕鬆鬆便考了個探花回家,今上順勢叫她做了翰林編修。經年過去,她又做過六部的一些小官。官銜都不大,經曆卻著實豐富。

因在京中呆的久了,年輕人到底耐不住,求了聖人讓她轉到督察院裏做禦史。她原想討個巡察禦史做,也好趁機去各地行走遊曆。卻不想半是因他父親舍不得,半是因為資曆累積,今上居然給她派了個右僉都禦使。

僉都禦使是管轄巡察禦史的,雖也有出京的機會,卻一年裏太半時間都得呆在京裏。於小蔡大人而言算是聊勝於無,此番她便是借著巡視各地賑災之事離的京。

至於當初小蔡大人學有餘力,卻為何沒考個狀元,尚有一則趣談。人皆道依著蔡大人的才學便做狀元也使得,但因小蔡大人年輕俊俏,更合適探花的名頭。天家便才把她的名次稍稍撥後,叫她做了第三。

當然也有人說,小蔡大人是因為太過年輕,看起來不夠持重之故,才與狀元失之交臂。且不論當年科考名次如何,蔡大人算是皇親國戚,又確有才學,自然官運亨通。年紀不大便做了四品京官,在世人看來,已然是非同尋常了。

宋大人敬著她,有幾重意思在裏頭。首先,當然為著她是上官。二來文人雖有相輕習氣,可也佩服真個有本事的。三來她家世尊貴,便隻是她身上的爵位,宋大人便須對她躬身屈膝。再者,現如今這位大人在自己轄區內險些出了意外,宋大人心裏恐慌。又事涉自家親戚,宋大人寧願自己受些委屈,也求這位尊貴的大人莫要追究到刑丫頭身上。

小蔡大人和宋大人在縣衙偏廳落座,宋大人果真如她自己所言,取了本地產的青茶,親自煮水泡了奉給禦史大人。既到了這裏,蔡玉琦便順道問起本地政務民生,特別是防汛賑災事宜。宋縣令見她不提適才的尷尬事,心中稍安。蔡禦史問得又都是她的本職工作,皆是她日常做慣的,也慢慢收了拘束,一一詳細作答。

其實宋縣令完全沒必要擔心,蔡禦史大肆追究她這一縣地方安保責任。可能的話,蔡玉琦倒希望全當這事沒發生過,最好隻言片語都不要漏到京裏去。

蔡玉琦雖依父命不得從事武職,卻也是自幼習武的。蔡家女兒稀缺,兒子卻不少。幾個舅舅既為不用擔心,自家親外甥女將來在殺場上英年早逝而歡喜。卻也覺著蔡家如今這唯一的女兒,不從軍是件憾事。

即便蔡家人不去做將軍,也沒有不習武的道理。便是諸位舅舅在蔡府雲英未嫁時,也是要日日早起,練拳腳耍刀劍的。循舊例,蔡玉琦也三五歲起,便開始習武。教習什麼的,都是自己家中的老仆婦一類,並不用費心思從外麵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