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文昌能演出這個感覺。
還是那個文昌,還是那個味道,真香。
文昌真是天才,演什麼都行,小到愛情故事,大到家國情懷,現在又是宇宙太空,太讚了。
春風到目前為止幹的最漂亮的事應該就是解救文昌!
…
網友不吝讚美,一些老戲骨也紛紛發聲肯定。
一點不怕得罪人,因為現在你不說文昌演的好,網民都覺得你是羨慕嫉妒恨。
天幕的一騎絕塵不僅讓曆史上那些電影岌岌可危,可是禍害了一大片。
電影投資之所以難搞,之所以被認為風險高,主要原因就是這個東西受影響的因素太多。
人是最喜怒無常的,他不喜歡一個演員,好,不看了。
不喜歡導演,好,不看了。
不喜歡某個情節,好,不看了。
所以眾口難調,相當煩人。
除此之外還有場外因素,比如排片,檔期。
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這都是大家知道最好的檔期,但並不是所有電影都往這排,因為可能淪為炮灰。
雖然這時候觀影人數超級多,但沒有自信真不行。
所以檔期選擇是相當重要的,哪怕再優秀的電影也很少敢和好萊塢大片硬剛,一般都是選擇避開,以免被波及。
當然,這幾個熱檔還是有很多好電影進來的,因為縱然有強手,但也有觀眾不感冒不是,所以爭取其餘票房是很不錯的。
比如這個暑期檔,如果一天觀影人數的票房製造量是五個億,那好片分走三個億,還有兩個億供其他電影角逐的,所以弄好了,吃剩也能吃的飽飽的。
這次華藝把本來和春風對決的電影也選在了暑期檔。
他們知道天幕肯定很好,但做第二梯隊的老大也行,畢竟自己的投入也不小,知名影星如雲,粉絲效應和自帶口碑都不錯。
春風避而不戰,華藝自然不戰而勝,所以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結果,想到了天幕很強,沒想到強到沒朋友的地步。
以為自己號召力也有一些,沒想到幾乎無人問津。
在天幕上映一周後,華藝上映了,結果單日票房不到3000萬……
本來是沒多少人關注這個電影的,因為大家都在談論天幕,華藝還想著首映之後找人寫點影評呢,結果這個票房成績一出來,直接傻眼了。
他們都不好意思說,但有人好意思。
倒不是於躍,而是那些用天幕這個熱詞吸引流量的寫手。
想吸引眼球,就要各種誇天幕,還要誇張的,誰能誇張出新高度,誰就能贏得流量。
大家正苦思素材的時候,華藝千裏送人頭。
“影視一哥重磅出品被天幕打的體無完膚,是盲目自信還是不自量力?”
“恐怖如斯,天幕單日票房十倍秒殺華藝鼎立巨作。”
“曾經如日中天的一個在天幕下徹底迷失。”
……
隨著這些帖子的發出,大家才知道,哦,華藝又出了新電影,嗬,動靜不小,這麼多大腕,可是這票房……三千萬?
得有多少是自己包場的,多少友情票房?
除了這些,還特麼有人看麼?
然後各種聲音再次發出。
“華藝的毒,多少明星都解不了。”
“自作孽不可活。”
“還特麼玩明星堆積,真是無可救藥。”
“明星是不少,演的稀亂,我都不知道誰是主角。”
在一同熱議之中,一個帖子被翻了出來,那是曾經於躍的微博,清晰的寫著四個大字——華藝將死。
人們豁然間發現,似乎應驗了。
是的,華藝還沒死,但這和死還有什麼區別。
最後的垂死掙紮卻流年不利遭遇了天幕。
很多人戲言這不是天幕,而是天墓。
首日票房的撲街直接導致口碑和排片的嚴重下滑,雖然華藝各種斡旋,但依然無濟於事。
第二天票房還是一千多萬,到第三天,直接千萬以下了,這個據說投資近三億的電影直接血本無歸。
華藝是上市公司,股價直接決定著他們的生死,這半年來,華藝的股價都穩定下來了,本想通過這次回暖一波,不料三天兩個跌停。
一時間華藝內部風聲鶴唳,危機四伏。
對於企業家來說,永遠繞不過銀行。
他們是天使,也是魔鬼。
當你需要錢的時候,他們是天使,當你公司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就是魔鬼。
給你錢的時候,笑嗬嗬的說看好你們,拿去花。
看你不行了,立刻板起臉來,趕緊把錢給我還上。
很多公司最怕的事就是銀行對你啟動評估調查,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意識到你出現了問題。
而對於一個瀕臨倒閉的公司來說,他們往往就是最後一顆稻草。
當他們出手的時候,大家就都知道你完了,銀行都不信你了,我還能信?
電影沒熬過一周就被下架了,然後人們開始等待一個消息,何時宣布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