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古從軍行
揚州,軍報如雪片一樣飛來。它們分別來自一南一北兩個地方。這北邊的,正是來報說大梁皇子朱友文已率大軍陳兵於吳梁兩國交界之處,隨時有入侵之意,急需速派大將領兵增援,否則國門不保,雲雲。而南邊的,則是說宣州指揮使王不二、副指揮使書倫起兵叛亂,不過半月時間,已攻陷大小十餘城池,兵鋒直指揚州。
城裏有害怕的,都在收拾金銀細軟,做著隨時逃跑的準備。當然,這是權貴們了,有些錢財在手,格外害怕亂世。至於那些家裏隻有一鬥米半兩油的,則無路可走了。無路可走那就不走了,可又不甘心束手就擒,就四處地打探消息。有人打探,就有人傳播,至於是真是假,誰還管得上呢。你得來一兩句,我注點水,就成了三四句;他又注點水,則成了七八句。於是消息越傳越凶,越傳越亂,讓人莫辯真假。看來,這揚州城還真是人心慌慌。
徐溫府第,一下子成了全揚州城最矚目的地方。各路文武大員、官宦大賈,全都往來於此,有打聽消息的,有幫著出謀劃策的,有臨危請命的,什麼心思的人都有。這天,徐溫府裏照例又是人來人往的,隻不過議事廳裏還算清靜,徐溫讓人把一些重要將領、大臣召集起來,當頭一問:“退南北二敵。誰人可用?”
“本將願領兵三萬前往吳梁邊境迎敵,不退敵,提頭來見!”下麵閃出一將,郎聲答道。
“好極,好極。朱將軍願往,我正求之不得。人危思親朋,國難思良將,有朱將軍這樣的定國良將,我們吳國君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見朱瑾主動請戰,徐溫甚為心慰。對於朱瑾,徐溫還是了解的,此人有勇有謀,又恨透了朱晃,故無疑是迎戰朱友文的最佳人選。
待朱瑾領命出發後,徐溫又問:“北境無憂矣,而南方叛逆,誰人可平?”
“卑職推薦一人,定可平得宣州之亂!”嚴可求站了出來。
“你快說,是誰?”徐溫問道。
“二郎君徐知誥!”嚴可求朗聲回答。
“不行,他才經曆湖州之敗,正是精氣萎頓之時,又上無尺寸功勞,下無片瓦根基,安能擔此大任?”徐溫連連搖頭,覺得嚴可求之薦非常不靠譜。
“徐將軍,眾所周知,湖州之敗,與二郎君毫無幹係,全是劉威剛愎自用,聽不得別人意見,又加之有內奸私下裏開門迎敵的結果。卑職之所以推薦二郎君,除了他為人沉穩,精明能幹之外,主要還因為隨同王不二叛亂的,是宣州指揮副使書倫,他是二郎君的結義兄弟啊,當年可是生死之交,有二郞君出麵,攻心甚於攻城,必定可以成功。”嚴可求解釋道。
聽了嚴可求這席話,徐溫有些猶豫,可眼下又實在找不出可以領兵出戰的人,朝中眾將,老的老,小的小,有些能耐的,像李遇、李田策等,又大多鎮守各戰略要地,一時抽不開身。沒奈何,隻得宣徐知誥覲見。可沒想,徐知誥並不同意領兵平叛,把頭搖得像拔浪鼓。再三勸說之下,他終於點頭了,不過,卻提出了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要求:“義父,這領兵平叛,為國效命,按說是孩兒不容推辭的責任。可是,鑒於湖州之失,孩兒有一要求,您答應了孩兒才去,要是不答應,孩兒就不去,寧願受罰。”
“你說,隻要在理,無有不從。”徐溫正色道。
徐知誥說:“湖州戰敗,孩兒並不害怕,那是因為孩兒權小,上有湖州剌史劉威,聽不得別人勸說,而下麵也有很多人專權。如果這次一定要孩兒領兵平叛,希望不要任用偏、裨將領,孩兒隻帶自己帳前親兵及七千精銳衙兵即可。”
“知誥,打仗不是兒戲,你兵少將寡的,敵得住王不二那廝嗎?”徐溫有些擔心。
“放心吧,若不退叛敵,孩兒願橫屍沙場,不複歸來。”徐知誥信心滿滿。
徐知誥府第。強生、大黑與阿誌都氣得破口大罵。罵誰?當然是罵書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