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羹二字,展現出係統的濃濃怨念。
但齊禹直接無視了。
他的注意力全都留在了對這道菜的評價上。
無限接近S+級,刀工火候調味都近乎完美無缺,差的僅僅隻是五花肉的品質。
這是否意味著,如果選用了上好的五花肉,這盤菜便能一躍至S+級了?
到時候,它是像謝超軒的黃燜魚翅一樣仍是接近完美,還是幹脆就達到了係統認定的完美級?
可惜,要把菜做到這種程度,廚藝雖然關鍵,但發揮也至關重要,即使弄來了上好的五花,齊老爺子恐怕也難以再做出這麼完美的萬福肉了。
畢竟在會場萬眾矚目之下,精神高度集中,理論上是更容易超常發揮,也更容易發揮失常的。
頗為遺憾地放下裝萬福肉的碗,齊禹又端起了郵亭鯽魚。
這道發源於山城地區的魚肉菜同樣極有名氣,乃此地烹飪魚的又一代表傑作,曾在川渝兩地餐飲界刮起一道旋風。
這道菜的做法也還算簡單。
鯽魚剖洗幹淨,改十字花刀,加薑,蔥,鹽,料酒碼味。泡紅辣椒、毛黴豆豉斬細,芹菜洗淨切成節,備用。
再潤鍋燒少許油,下魚煎至兩麵金黃,裝盤備用,重新下鍋燒油至五成熱,下郫縣豆瓣醬,用最小火炒出醬香味,再下入毛黴豆豉炒出複合香味,隨後下入辣椒碎、薑米、花椒和泡紅辣椒和榨菜碎炒香至出鮮亮紅油,再下入高湯、紹酒、泡蘿卜慢熬。
湯熬香出味後,再下入煎好的鯽魚和芹菜段,熬煮幾分鍾後加鹽巴味精調味,出鍋,麵上撒一層花生碎、辣椒水和刀口花椒,淋上一勺滾燙的菜籽油,撒幾粒蔥花香菜,澆一瓢鹵汁,菜就成了。
當年,這道菜的火爆程度還高過了泉水雞和燒雞公,不少轉賣郵亭鯽魚的餐飲門店生意甚至要持續到翌日淩晨,乃至於這道菜專用的魚形盤子都被賣斷了貨,鮮活鯽魚的價格都為此暴漲數成。
但此時此刻,齊禹看著手裏的郵亭鯽魚,其實心裏沒有太大的波動。
主要這道菜火則火矣,但單看外表,著實有些其貌不揚。
類似這樣的紅湯菜在山城地區著實太多了,味型上其實也都大同小異。
不過齊禹還是有些期待的,畢竟這是晁堂做出來的郵亭鯽魚,肯定與外麵賣的那些妖豔賤貨大不一樣。
夾起一塊魚肉,齊禹同樣先湊到鼻子麵前聞了聞。
鮮香、熗香、辣香、麻香、醬香、清香,以及熱油獨特的濃香,還帶有一點點獨特又醇厚的發酵香氣和酸香。
香味不算特別濃鬱,但層次分明,回味悠長。
略一分析,再看眼碗中的料子,齊禹便大致猜到了這些香氣的來源。
油香不必多說,鮮香來自於鯽魚和高湯,辣香源於辣子,麻香自然是花椒,醬香源自郫縣豆瓣醬,清香則來自於芹菜和蔥薑,那股獨特醇厚的發酵香氣及酸香,則應該是源於榨菜、泡紅椒、泡蘿卜和紹酒,以及毛黴豆豉。
至於熗香,則是種非常複雜的複合香氣,乃是高溫熗炒過辣子、花椒、豆瓣、豆豉、榨菜、薑米蔥碎等多種輔料調料結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