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經濟活動(3 / 3)

(3)兩個同步: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4)宏觀調控:政府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城鄉經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4、兼顧效率與公平

(1)效率的含義:產出/投入。

(2)提高效率的意義:資源節約,社會財富增加。

(3)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①一致性:效率→(物質前提)←(保證)公平

②矛盾:注重效率就會有差距,差距過大,有失公平。

(4)怎樣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①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②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反對平均主義,也要防止收入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獻精神。

第八課 財政與稅收

一、國家財政

1、財政的含義:國家的收入與支出。

2、必要性:實現國家對內外的職能。

3、本質: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一種分配關係。

4、國家預算和決算的含義:由政府提出並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上一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作國家決算。

5、財政的作用:

①國家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②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③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總供給=總需求)

供<求(經濟過熱)緊縮性財政政策(支多,增稅)經濟態勢與財政逆方向。

供>求(經濟滯緩)擴張性財政政策(支多,減稅)

6、財政收入:

(1)財政收入的渠道:

稅收(主要來源)、利潤、債務、其他(費、罰、沒)

(2)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經理發展水平(基礎)

②分配政策

7、財政支出:經濟建設,科教文衛,行政管理,國防,社保,債務。

8、財政收入與支出的對比關係:(債務除外)

①財政盈餘:收入大於支出。

②財政赤字:支出大於收入。

③財政關係平衡:收入等於支出(或略有盈餘,略有赤字)

二、征稅與納稅

1、稅收的含義: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誰收:國家。

為什麼收:實現國家職能。

怎樣收:憑借政治權力依法收。

2、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及相關關係:

(1)強製性。

(2)無償性。

(3)固定性。

三者關係:無彩限超修有強製性,強製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無償性和強製性決定必須有固定性。

3、稅收的種類(5種):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行為稅。

(1)增值稅

①征稅對象:增資額

②意義:<1>避免重複征稅

<2>防止偷漏稅

(2)個人所得稅

①征稅對象:個人所得

②超額累進稅率、比例稅率20%

③意義:<1>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2>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

4、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我國稅收的性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2)公民要自覺誠信納稅。

(3)違反稅法的表現:

①偷稅:騙取少交或不交。

②欠稅:沒按時繳,拖欠

③騙稅:騙取稅收優惠

④抗稅:暴力,威脅手段不交稅

第九課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市場配製資源

1、為什麼要合理配製資源?

①人的需要是無限的,資源的有限的

2、用什麼方式配置資源?

(1) 計劃 看得見的手。

(2)市場 看不見的手。

含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3、市場如何配置資源。

通過①價格的漲落;②供求變化;

4、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

①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敏地反映供求關係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

②麵對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勞動資源有效作用。

5、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是市場隔離配置資源的基礎。

(1)如何規範市場秩序?

①嚴格實施市場規則

<1>市場準入規則

<2>市場競爭規則

<3>市場交易規則

(2)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係: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製度

6、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1)市場不能調節的領域:國防治安消防槍支彈藥毒品等。

(2)市場調節存在不足:

①自發性

②盲目性

③滯後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今子公有製的主體地位(基本標誌)

(2)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3)能夠實現科學的宏觀調控。

2、科學宏觀調控

(1)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手段:

①經濟手段——貨幣、財政政策

②法律手段

③行政手段

以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

第十課 新發展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建設

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1、曆史性變革(18大以來/2012.11)

(1)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2)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3)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

2、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3、開啟新征程

第一階段,2020——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階段,2035——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怎樣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堅持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

(1)發展實體經濟(堅實基礎)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3)試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第十一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一、麵對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

(1)含義: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係的趨勢。

(2)主要表現:

①生產全球化

②貿易全球化

③資本全球化

(3)載體:跨國公司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貿易大繁榮,投資大兵力,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2)弊: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

(3)實質: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

3、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即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發展中國家將繼續深入與經濟全球化競爭,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一)對外開放的新階段。(2001.12加入WTO)

1、世界貿易組織(WTO)

(1)成立(1995、1、1)

(2)作用:

①組織談判

②製定原則和協定

③解決磨擦

(3)基本原則

①非歧視原則(最重要)

最惠國待遇原則(對外一視同仁)

國民待遇原則(內外一視同仁)

②透明度原則

③自由貿易原則

④公平競爭原則

2、加入WTO對我國產生那些影響?

(1)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健全,推動了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

(2)帶動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收入與生活水平。

(二)、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1、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

2、目前對外開放形成的格局:

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3、我國如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①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我們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工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海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②要加快選並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著力培養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