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重從馬老板那裏了解到了英嫂的事情,也就是給他饅頭的那個英嫂。
英嫂原名李鳳英山西人,原本嫁給了一名淳樸的農家漢子,過著貧困而又幸福的生活並且生下了一個男孩兒,不過在一個幹旱的年頭家裏沒有餘糧交人頭稅,於是便逃荒跑到了兩廣,在逃荒的路上英嫂的兒子沒有挺過去於是便死在了路上。英嫂兩夫妻隻能在悲傷中繼續逃難,兩個人好不容易逃到了兩廣,但不幸也發生了,英嫂險些被當地的流氓非禮,她的男人也因為反抗而被流氓打死。
正當流氓們準備非禮英嫂時被路過的王家老爺發現並救了下來,王老爺知道了她的經曆後同情她於是就將英嫂帶回來了家,讓其服侍王老爺的老母親——王老夫人。
而王老爺一家也都是很好的人,據說是廣東省商會裏麵數一數二的大人物,已經立足於廣東近二百年了,就是當地的官員也都給予他很大的麵子。用富可敵國都不足以形容了,不過其一家都是很有家教的人家,不管是先祖還是現在的王老爺一家都是很熱衷於幫助他人,而且十分有民族氣節。當初滿清進關之時,王家先祖就曾經私下裏資助過當時的紅花會反清複明,不過其人都很有頭腦,做事嚴謹甚微,滿清朝廷雖然對其十分不滿不過卻沒有什麼把柄、證據在手,於是其後人依然傲立於兩廣之地。
雖然在中後期滿清實行“閉關鎖國”之政策,使得王家受到一定的影響,不過因為其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並且做事情奉公守法,至少表麵上是的。背後也沒少給滿清政府下絆子,畢竟對其滿漢分流還是十分有意見的。
最讓人佩服的是其家規頗嚴,成年家族子弟不分嫡庶皆要出去闖蕩,隻有證得自己的能力才可以得到家族的認可,而家主也是從這些優秀的子弟之中選出,所以根本就沒有固定的嫡係一脈,這東西每隔幾代甚至每一代都會換人,隨之主脈也會改變,不過其家規嚴格的規定無論誰認家主都必須遵從家主之命令,而其不可以擾民。
其家族以商人誠信、以仁為中心的思想,無論誰都要做到這些,否則將會被家族拋棄不會再次啟用。一旦出現唯利是圖、官商勾結之情況發生還會禁家族之力進行懲處,尤其是叛國之事更加是實行連坐製度,根本就沒有一點點餘地。
所以其家族不但被當地百姓愛戴,同時也為兩廣之地商人之翹楚,即使恨之入骨的滿清政府官員也不禁從內心深處佩服其傲骨。
其中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1839年的時候一名王家子弟與洋人勾結欲要販賣鴉片收取暴力。結果被碼頭的搬運工發現其中的鴉片,這名搬運工曾經受過王家之恩,也是一位知恩圖報之人,未免王家名聲被這件事情敗壞,於是趁人不知找了當時的一名認字的好友寫了一封舉報信樣式的東西。在深夜無人之時敲響了王家當代家主的家門,並將信件置於大門前。這也不得不說其相信王家人的人品,一般人肯定會懷疑其家人也有參與鴉片之事。
當開門的老管家發現這封信之後急忙轉交給了當時的家主,家主看過信件之後也不管是不是深更半夜正在睡覺,將家族各脈長老全都命人叫來。於是這幫長老們憋著一股氣就走了,第二天販賣鴉片的王家子弟遭到整個王家整體追殺。
因為此事牽扯到了洋人,於是驚動了當地官府,當地官府官員也都知曉此事,但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即使此事有洋人參與,不過人家王家人家大業大根本就不在乎,而且最關鍵的是人家是大義滅親,懲罰其家族子弟,又沒有去找洋人麻煩,自然也就沒有官員願意得罪這幫團結異常的商人。
而後來事情傳到了當時身任兩廣總督的林則徐耳中,而當時林則徐曾經概況的道:世人皆如王家之人,何愁這害人的鴉片不消失於中原大地啊!!!
話說販賣鴉片的那位王家仁兄也夠倒黴的,本來深更半夜的被從床上叫起的那幫王家長老老爺子們就憋著一股氣,再加上王家子弟居然出現這種不顧民族安危大發亂世財的敗類,他不倒黴才怪。結果不言而喻,這位仁兄人生的茶幾上就擺滿了杯具。被追殺的滿世界逃竄,都逃出國了,最後也被王家出花紅讓洪幫的大佬們派出殺手殺死了。這道讓東南亞的洪幫大佬們賺得盤滿缽滿的,倒是希望王家多出幾個這種人,既能得金腰帶同時也能出口惡氣。要知道這幫家夥在東南亞過的也並不是十分好,畢竟是洋人的地盤。洋人對他們的防備比防賊還嚴重,整天的嚷嚷著黃禍,還讓當地的土著人大肆搶掠、殺害無辜的華人。這些洪幫大佬都是極度愛國的人士,這氣憋的大了去了。這也使得後來國父孫中山先生到東南亞可以得到大筆資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