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麥也不強求,點了點頭,望著王虎躬身而退。
&&&
蕭索兮,悲哉!秋之為氣也!
一陣秋風吹過,滿山遍野的黃葉飄飄灑灑,鋪滿了整個山林,給大山帶來了一份蒼涼。青竹的色澤蒼綠,亦不複昨日的青翠。
天地之間,蘊含了一種蕭殺之氣。
夏子麥站在窗前,緩緩打開書信。
“直節先生鈞見:學生幽之頓首。昨日匆匆頓別,回首已是兩年已。日無不懷念先生之教誨,夏家之老酒,青山之香茶。
而今身在朝廷,身不由己也!
先生雅量高潔,博古通今,學生深佩之,恨不能每日聆聽教誨。然先生隱跡山林,非我等凡俗之人,幽之羨之,未敢擾也。
……
子麥賢弟少年聰慧,有大毅力,大悟性,承先生之教導,已承襲先生之風。而今年有十五,卻是已到出世之時。
……
學生於齊都恭候。”
“師父,你早已為我安排好了一切嗎?是否你早有所預計呢?”夏子麥望著昏暗的天空,喃喃自語。想起李東籬臨走之時,要其到齊都醉仙樓一觀,不知何意。
他望了往山外,搖了搖頭。然後放下書信,盤膝坐在竹踏行,內視丹田氣海,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丹田之中,浩然之氣如一片氤氳的雲氣,布滿整個氣海。再凝視膻中穴,一粒白色顆粒,猶如蓮子,熙熙生輝。
那日膻中穴碎裂之時,卻是從意識海中分出一點浩然之氣,機緣巧合之下,遁入膻中穴,從此命蒂交合,氣海之中才會積聚浩然之氣。
何為浩然之氣?何為人道之氣?
即為人道之氣,自然因人而生,人滅則氣散。人道是相對於天道而存在的,秉承人之意念而生,這是人之意念之氣。
以人之意念,從人道,養性根,以人道之氣為修行根本,此為人道之修。天命枷鎖為何,他不知,但至少這是他的選擇。
夏子麥坐於山巔,那青鬆的樹根上,這是第二年的第四個月。
意識化神,凝神意守。
丹田之氣隨周身循環不息,漸漸的體外皆布滿浩然之氣,溫煦剛陽,衝散了周身的蕭殺。
當日青龍之劫,夏子麥天地之橋已開,卻是已經築基有成,雖化去一身青木之氣,化為七竅玲瓏草,但總算經過一次築基,倒也留下些便利。
他不僅感歎,福禍相依,若非命蒂金蓮破碎,沉入意識海的正氣之種皆不會落入命蒂之中,成命蒂之種,以至於性命交合。
用於修氣,較之於當初,卻是不知容易了千百倍。
兩年,練氣九層,也許在春節來領的時候,度過這個冬天,能夠重新築基。隻是卻苦於沒有兵刃,無術法可修。
山還是那山,寂寞清冷。
當所有人離開之後,才知道空山之寂寞。這個秋天無聲無息,隻有漫天的落葉和山頂上那孤獨的身影。
夏子麥站在山巔,看著這大青山的一草一木,思緒如泉。
《歸元經》說: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皆合乎道。
術,為克敵製勝之本。世人皆以為武藝為術的一種,卻不知武藝皆為道的一種,大道三千,殊途同歸。
靜心以修道,動心以守道。
那一日,立冬,濃霧籠罩了大青山。
武藝為克敵製勝之法,若能讓克敵製勝之法合乎我道,豈不可隨自身修為增長而增長。我之道,為浩然之氣,人道之氣。
《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以經綸之意,君子之心,夏子麥創易道八劍,此為乾、坤、巽、兌、艮、震、離、坎。觀自然之象,修君子之德行,演化劍道。
劍之初始,隻具其式,而無其意,更無其勢。
那一天,大雪,白了大青山。
行百裏而不勞,周遊天下,身法為本,以浩然之氣,泠然若風,飄飄然遊於山川之間。身法合乎術數,不離河洛,既命名“河洛”。
世事凶險,道途險惡,君子當知順逆,當明勇猛精進之心,當有自保之力。皆應謹小慎微。
天地之橋開,丹田之氣化液,命蒂之蓮發芽。
春,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一人,白發白衣,以竹蕭為劍,身背書箱,離開大青山。
夏子麥,十八歲。
這一走,就是百年。